■编者按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将于2026年4月至7月在温州举行,包括北京园等12个省市城市展园、意大利米兰园等11个国际展园、杭州园等11个浙山浙水展园在内,共计34个展园落地温州园博园。
今天,“园博脉动·园中园”系列专题关注徐州园。
本报记者 周翔宇
温州日报记者 黄伟
实习生 包青玄
“南秀北雄,彭城如画。”在温州园博园的群芳之中,由徐州市风景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的徐州园,将是一幅凝结着两汉风韵与百姓烟火的“彭城七里图”,也是一座融合南北造园智慧、回应千年文脉的立体诗篇。
徐州园没有照搬传统园林的“桥水亭台”格局,而是选择了更具在地张力的呈现方式:它立足于原有三面环山、自然起伏的地形肌理,以秦砖汉瓦构筑空间骨架,以汉画像石解读历史符号,更以庖厨宴饮、乐舞陶俑唤醒沉睡的生活气息。
在这里,园不是被游览的风景,而是触手可及的历史切片、文化节点。它是楚汉争霸的荡气回肠,也是谢灵运笔下的诗意回响;是汉风烈烈下的民间日常,更是当代徐州对“城市如何承续文化、激活地方”的回应。
千年对话 文脉共鸣
两汉雄风遇上山水诗魂
当夜幕降临云龙湖畔,苏轼笔下的放鹤亭亮起暖黄灯光,彭城七里的历史文脉让楚汉风华触手可及;当温州江心屿双塔灯光秀照亮瓯江,千年商港变身“幸福温州”,民营经济之都正在数字浪潮中重塑筋骨……
徐州与温州,一北一南,一刚一柔,皆为千年古城,却在文化谱系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张力。一个是彭祖肇国之地、两汉文化的发源之地;一个是“白鹿衔花”筑城的山水诗乡、中国山水诗派的开端之地。两地虽相距千里,却在当代园林语境中实现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这种对话,早在2022年徐州举办的园博会上便已埋下伏笔。彼时,温州曾远赴徐州建园,以“谢灵运”为题,将瓯越山水诗意带进彭城。而今角色互换,徐州在温州园博园中构建“徐州园”,再度以“谢灵运”为线索,借其《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诗,在园中设立“戏马台”景观节点,与之前在徐州建造的温州园形成双向呼应。古代诗人与历史地标彼此交错,一笔一石之间,书写着两城文化的轮回与重逢。
两座城市共同证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要让千年文脉在当代土壤里抽发新枝,让项羽戏马的豪情与谢公屐齿的诗意,共同浇灌出未来城市的参天大树。
“徐派园林”由此而生——它不是某一历史样式的复刻,而是一种地域精神的提炼与再造。位于江苏西北的徐州,自古便是南北交汇之地,文化上融合儒汉风骨与齐鲁豪情,园林上既承接北地的开阔粗犷,又吸收南方的灵巧精致。本次展园设计团队就地取材,将温州三面环山、自然落差大的地貌特点纳入规划逻辑之中,保留原始排水沟、坡地肌理与植被生境,强调“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尊重土地的原生态特征。
未来,观者走入园中,一幅名为“彭城七里图”的空间画卷便在眼前展开。它将是整个园区的文化主轴线,源自对徐州城市文脉的重新梳理与想象。图中串联起刘邦的“歌风台”、项羽的“戏马台”以及博物馆中重现的“汉画像石”等历史意象,让游客在游园过程中如同翻阅一部汉风画卷。园区核心——“岩生园”,更是将谢灵运与刘邦的诗篇刻入园石之中,一文一武、一山一水,凝结为“帝王与山水之祖”的精神联动。
这一切,最终指向的不是怀旧,而是激活。激活那些可能被时间掩埋的文化底色,也激活徐州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向外界讲述自我故事的表达能力。正如徐州园的设计师、徐州市风景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一部副经理甘霖所说:“我们不拘泥于特定设计形制,将徐州汉文化的神韵融入其中,让彭城独有的韵味在温州山海交融之境绽放新生华彩。”
诗意造景 烟火入园
从汉风生活读懂彭城气质
如果说“彭城七里图”是徐州园的文化脉络主线,那么“诗画篇”“烟火篇”“汉舞篇”三大场景板块,则构成了这座园林具体可感的空间肌理。它们像是图卷中的三次转折,也像是一部沉浸式城市叙事中的三幕戏剧,分别从山水、生活与精神层面诠释徐州的独特气质。
从园区主入口起步,游人首先将穿过一道以秦砖汉瓦为灵感设计的迎宾墙,墙上镌刻着紫薇花图案——这不仅是徐州市花,也寓意“城南花开,紫气东来”。迎面而立的,则是那幅贯穿全园的“彭城七里图”主题照壁。其背后,是“岩生园”所构建的诗意高地:谢灵运在戏马台所赋之诗与刘邦的《大风歌》并列镌刻于石,借山立意、以诗造园,营造出一种介于帝王意志与山水情怀之间的张力。
在这片区域,山体肌理被保留与放大,崖壁、溪流、光影交织,叠石构景再现徐州地貌与两汉风骨。虚与实、文与景之间形成呼应:不仅有山水之“形”,更有文脉之“神”。
穿过“岩生园”,场景由“诗意”过渡到“烟火”。这里的主角,将是一座气势宏阔的仿汉建筑——高台榭。这座建筑并无现存实物原型,而是基于汉画像石上的局部图案,由设计团队精研重构而成。台体结构采用汉代斗拱形制,屋顶飞檐呼应北方建筑的气魄,是一次面向传统的当代表达尝试。
高台榭下将设“庖厨图”“宴饮图”等生活场景复刻,展示徐州人家千百年来一以贯之的饮食智慧。游客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天下第一羹”——雉羹的制作流程,也能走入“地锅鸡”香气氤氲的场景之中,甚至在象棋的“楚河汉界”旁感知楚汉交锋的历史氛围。这一切,都是为了回应那个简单却鲜活的命题:徐州是怎样一座城?从锅气腾腾的厨房开始回答,或许最为真切。
游线的最后,是一场关乎“精神气质”的呈现。汉代“乐舞陶俑”是徐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园区打造互动环节的灵感来源。设计团队以此为母本,创作出数个“汉舞俑”雕塑装置,分布于园区不同节点。有的舞姿轻盈,有的持鼓欲敲……游客穿梭其间,仿佛置身于两千年前的宫廷演艺场。
除此之外,园区还将设置“汉舞雕塑”“碧潭叠水”等多感官空间,配合音乐与光影,营造出“俑秀凝华”的沉浸场景。动静之间,不仅有造型之美,更有人文之魂。这些并不宏大的体量,却承载着徐州人骨子里的审美判断与节奏感,温柔而坚定。
城市共创 文旅赋能
让传统生长在当代表达中
徐州园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再现,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空间实践。在这座面积有限的展园中,设计团队尝试将“汉风之根”与“城市之新”并置,让历史与当下不再是断裂的两端,而是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生长的两种维度。
展园整体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将温州本地多雨、地势起伏的自然特征纳入规划逻辑。原有沟壑被保留下来,经美化处理后成为景观水系的一部分,形成雨水蓄积、排放的生态系统。同时,园内部分区域还设置了无障碍通行动线,虽空间有限,却充分体现出对不同群体的关照与友好。
而在文化运营层面,徐州园更是一座“IP提炼与转化的实验室”。以汉代文化为基础,设计团队引进“小陶俑”“金缕玉衣”“汉舞俑”系列文创衍生品,并构想与徐州本地特色美食(如米线、地锅鸡)相结合的品牌空间。配合“汉符”数字平台与沉浸式讲解系统,整个展园将形成集游览、消费、传播于一体的多功能文旅体验场。
这种融合,在空间上是对地形、气候与自然的回应;在文化上,是对“徐派园林”话语权的主动建立;而在产业逻辑上,则是将展园从“一次性展示”转化为“长期性场景”的一种尝试。它不仅讲述了徐州的昨天,也在试图定义一种未来——一种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并行、历史风貌转化为经济动能的未来。
就像“彭城七里图”不仅是展墙上的线稿,更是一种城市精神的横截面,它连接起历史、人民、空间与创意,让一座汉风古城在另一座山水之城中重获新生。
这座徐州园,不是对历史的复刻,也不是地域风貌的简单迁徙。它是一种回应——回应土地的肌理、回应文化的根系,也回应当代人如何在城市中重拾与传统的连接。在这里,汉风不再遥远,山水不再抽象,彭祖煮羹、谢公赋诗、汉俑起舞……都化为眼前具有实感的真实景象。
城市与园林,在这片山水之间重新缝合;传统与未来,在这一方园子里彼此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