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刘泓雨 实习生 唐海琳
图/本报记者 张翔宇
近日,江苏高考录取结果正在陆续公布,来自江苏模特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刘晓雅已被中央民族大学预录取。
“有了!中央民族大学!”查到录取结果的那一刻,相比父母的激动,刘晓雅却显得很“淡定”。处变不惊的背后,是挣扎、是伤病,是一路坚持下来终于梦想成真的释怀。这位从中专毕业的女孩用十余年的时间,用自己的“舞步”完成了“逆袭”。
儿时即种梦,舞蹈就是热爱
2006年出生的晓雅从小就喜欢跳舞。父母曾带她去尝试了很多课外兴趣活动,她唯独对舞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天赋。“当时试过绘画、架子鼓这些,发现我还是最喜欢舞蹈。”面对采访,她略带羞涩,眼中却闪烁着骄傲和热爱的神色,“我3岁半就开始学舞蹈,之后就一直坚定地走了这条路。”
2019年,晓雅小学毕业。此前,她在四年级时就通过了无锡艺校的选拔,但家长考虑到无锡太远,孩子也小,不放心她独自在外,于是便作罢了。
六年级时,坐落于徐州王陵路的江苏模特艺术学校来到晓雅的学校招生。这是一所专科院校,老徐州人都知道,这里走出不少艺术明星。不过,一般的专科专业都是读完初中再报考,但舞蹈却是“童子功”。彼时,晓雅顺利通过了江苏模特艺术学校的考核,进入了舞蹈班。在这里,只有舞蹈和梆子剧专业招收小学毕业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儿时的爱好走上专业平台,和更多优秀的孩子们同台较量,才真正意味着从艺之路的开始。
李雪婷是晓雅的专业老师,她还记得晓雅刚进入学校的样子:“其实刚进班的时候,晓雅在他们那一批同学之中并不是最拔尖的,真的是靠努力一步一步才有后来的成绩。”
初中是懵懂和充实的,舞蹈专业的学生不用在文化课上太拼,也没有后来紧锣密鼓的比赛,但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就成了日日重复的必修课。
“那个时候我很喜欢在练习结束后看看舞蹈室窗外的景色,特别是傍晚的时候。”她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靛蓝色的穹顶之下,是粉黛与橙红交织的、流火般绚烂的晚霞,徐州电视塔精准地出现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被霞光染上了金色的光晕。
青春修炼,伤病与韧性交织
可是逐梦之路,哪有“岁月静好”呢?
到了高中阶段,升学就成了最大的目标。作为艺术生,要同时面对高考、专业统考和专业校考,晓雅的压力骤然大了起来。
“早上7点不到就开始上早功课,接着上文化课,一直到12点结束。下午的课程到5点多,晚上也有课。”晓雅几乎每天都会给自己加练,那些让人惊叹的舞蹈动作,每个细节,她都会反复琢磨加以精进。“对于我们舞蹈生来说,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架个手机录像,结束之后就看录像自查自纠。”
高二时,经过角逐,晓雅获得“省赛”的资格。省赛,即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成功入选,不光可以增长见识、提高专业技能,对舞蹈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胆量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
坎坷恰在此时出现。临近选拔,晓雅在训练时突然受伤,指导老师当时便做了应急处理,即便如此,她的腰、腿依然疼痛难忍。如果省赛获得名次,晓雅能够获得“保送”资格,而今,前途似乎被蒙上一层雾。
如何突出重围?晓雅没有认输。康复的日子里,不能练舞的时候,她就补文化课。老师们对她后期的养护更是用情用心,给予她充分的指导。凭着一股拼劲儿和韧性,在确保身体状况足够支持参赛的情况下,晓雅重新冲刺省赛,最终斩获了全省第八的成绩。
面对挫折、伤病,晓雅从来没选择放弃。“就是热爱吧。”她这样回答道。
家校共助力,迎来圆梦和蜕变
晓雅的母亲在邮政局工作,繁忙的工作之外,孩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究竟是把舞蹈作为兴趣爱好培养,还是往职业的舞者方向发展?当年幼的晓雅表现出对舞蹈的兴趣时,母亲最终把决定权交给了晓雅自己。“孩子自己的人生嘛,应该由她自己做主,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支持和鼓励。”
学习艺体的孩子要想考入名校,不光是专业要拔尖,文化课也不能落下。李雪婷印象最深的是学校近些年对于教材选择上的几次变更。“文化课最开始用的是职业高中的通用教材,但是随着艺考改革,文化分的比重更高,如果要冲刺更好的院校,必须要抓紧这方面。”学校遂引用普高教材,并在教学上进一步加大力度。
当前,学校经过不断探索,找到了更符合学生们的教学模式——依然是半天文化课加半天专业课,语数外三科选用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的职高教材,其余科目则用普高教材。
更多时候,文化课的老师们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晓雅和其他学生“加油”,梳理课本内容,对试题结果进行查漏补缺,从答题技巧到格式规范,基础的知识点也会反复多次讲解。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就这样一点一点,晓雅逼近了理想的殿堂。
回顾来时的路,这段从兴趣到专业、从挫折到绽放的旅程,早已教会晓雅:真正的“逆袭”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把热爱藏进日复一日的琐碎里。如今,未来的舞台已在眼前铺展,就像她曾凝望过的晚霞,历经白日的沉淀,才会在傍晚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属于刘晓雅的“流火”,才刚刚开始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