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瑾)正在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贾汪区青山泉镇花庄村的清代节孝碑被列为“四普”新发现。节孝碑的碑体以青石打造,立于清光绪丙午年即1906年,距今近120年。
节孝碑高2.5米、宽0.7米、厚0.2米,碑首雕刻着精美的祥云纹饰,两侧饰以缠枝花卉,碑额楷书“圣旨”二字。据碑文“李孺人张母节孝碑记”,李孺人是该乡李学易之女,19岁时嫁张文亮。李孺人恪守妇道,受到亲戚四邻称赞,婚后第二年生子张运光。儿子刚满8个月时,张文亮英年早逝,李孺人欲以身殉节,公婆百端劝慰,让她念其有幼子还需要抚育。李孺人自此慨然,以赡养公婆、抚养幼子为己任。
当时,张氏家运衰败,生计无着。李孺人夜里苦事女工,白日务农不辍,早起晚睡,茹苦含辛。她不仅操持汲水舂粮等家务,还承继家业,十余年里将家中原有薄田5亩扩充到农田百余亩,使张氏家成为小康之家。李孺人上事公婆以孝著称,下养幼孤以贤名世,被乡人称为巾帼中的大丈夫。
李孺人享年96岁,近百岁高寿为当时罕有,有孙子3人、曾孙11人。同乡贤达及学政同情李孺人守节尽孝之苦,褒扬其高尚之操守,于是在光绪三十一年,集体向江苏学政请求褒赞孺人。李孺人因此获得朝廷赐匾额——“竹筠节古”。李孺人的儿媳刘氏命儿子立碑于道左,落成后嘱其表侄孙、邑庠生陈景福记载下此事,以化张氏后人。
花庄村村委会干部仲艳介绍,节孝碑由于是奉旨建造,古代文武官员经过都要下马参拜。新中国成立后,碑身被埋在了地下,位置在村中老党员张凤春的家门前。2019年,村里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村委会与张氏家族人员商议后,选择一处公共空间将节孝碑重新立起来,并在碑身之外加了石质装饰,以弘扬贤孝家风。
历经岁月变迁,碑体虽经受自然风化,但小楷碑文清晰可见,其内容见证了村庄的时代更迭,承载着村民的记忆。参与贾汪区文物普查工作的中学教师韩震表示,这一节孝碑是研究晚清社会风俗、道德观念与家庭伦理的重要实物资料,反映了当时对女性节孝的推崇,碑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生动展现了李孺人的坚韧与贤德,对弘扬传统美德、传承家风文化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