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刘泓雨 图/本报记者 秦媛
对15岁的阿杰(化名)来说,最难熬的不是暑气,而是夜里总像被什么东西堵住喉咙的窒息感。由于长期张口呼吸,明明不胖的阿杰却长了个浑圆的下巴,尤其笑起来时,下巴几乎藏进了脖子里。
到医院检查,大夫诊断阿杰为气道狭窄,最好的办法是下颌正畸,但是阿杰已经15岁了,还有效吗?
经朋友引荐,阿杰来到云开口腔矫正院长吕晓丽处问诊。
“试试矫正吧,虽然他15岁了,但还有机会把气道扩开。”吕晓丽指着片子解释,“现在干预,至少能让他中年后不用整夜被呼吸暂停折磨,也能少遭些罪。”
阿杰的案例不是个例。很多家长直到孩子出现明显的呼吸问题、面容异常,才想起带孩子检查,而此时往往错过了最佳矫正期。吕晓丽很痛心,这些明明是可以通过“早矫”预防的。
什么是“早矫”?孩子出现哪些信号需要警惕?
这些情况,暗示孩子可能需要“早矫”
早矫,即“早期矫正”,不是让所有孩子都去“整牙”,而是针对骨骼发育异常、呼吸模式异常等问题的早期干预。例如“地包天”,孩子门牙长出后,明显看到上颌门牙“躲”在下颌门牙里面。下颌会限制上颌骨发育,导致“瘪嘴”,甚至脸歪。下颌后缩,像“没下巴”,说话或笑时更明显,严重时会挤压气道,导致孩子睡觉时打呼噜、呼吸暂停,长期还会影响面容美观——上唇突出、下巴短小。有口呼吸习惯的孩子总张着嘴呼吸,尤其在睡眠时。长期口呼吸会让牙弓变窄、门牙外凸,形成“腺样体面容”,还会加重气道狭窄。气道狭窄的孩子会频繁打呼噜、呼吸声音粗重,这可能和骨骼发育、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有关,早矫能通过扩开牙弓、调整下颌位置,为气道“腾出空间”。
“早矫”有黄金期,别等骨头“定型”了才后悔
早矫的核心是“趁骨骼还在生长”,孩子的颌骨发育有严格的时间窗,女孩在月经来潮前是关键期,大约10岁左右,此时骨骼弹性好,能通过矫正器引导下颌“长出来”。男孩发育稍晚,可放宽到12岁前。早矫的意义就是用最小的代价,避免未来的大麻烦。
比起成年后矫正,早矫的优势很明显。首先是费用低,例如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早矫的费用预计1万元左右,而成年后做正颌手术或复杂矫正,费用可能高达4—18万元。
其次是周期短,多数早矫半年到1年就能完成,而成年后矫正往往需要1—2年,甚至更久。
此外,“早矫”的效果更彻底,趁骨骼还在生长,能引导颌骨“长对方向”,不仅改善牙齿排列,更能调整面容、拓宽气道,避免成年后呼吸暂停、脸歪等问题。
所以,家长们最好在孩子5到6岁时带他们做第一次口腔检查,看看是否有颌骨发育异常,同时观察呼吸习惯,拍一张全景片,检查牙胚发育情况,是否有先天缺牙,再通过头侧片看气道是否狭窄、腺样体是否肥大。这一步能帮助家长提前发现孩子的“隐藏问题”。
吕晓丽提醒,孩子的牙齿和颌骨发育就像一棵正在生长的树,小时候长歪了,扶一把就能长直;等长粗了再想扳正,不仅费劲,还可能留下疤痕。早矫不是“整容”,而是给孩子一个更健康的骨骼、更顺畅的呼吸、更自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