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13

宝宝颈部长包块吓坏妈妈 淋巴管瘤并不可怕 早发现早治疗 都市晨报 | 2025-07-16 

文/本报记者 马薇妮 图/本报记者 秦媛

去年,刚结婚不久的周女士检查出怀孕了,全家人都期待新生命的到来。但在孕晚期的一次产检中,医生告诉她,宝宝的颈部有一个包块,怀疑是淋巴管瘤,这可吓坏了周女士。她赶紧来到徐州市儿童医院血管瘤介入科,该科主任李炯建议等宝宝出生后进行治疗。

周女士生产后,宝宝颈部确实有个摸起来软软的包块。经过详细检查,李炯诊断宝宝患有淋巴管瘤,于是为宝宝进行了介入硬化治疗。术后宝宝恢复良好,很快就出院了。

“儿童体表囊性包块相对比较柔软,孩子没有明显自觉症状,有可能是淋巴管瘤,很多家长对它不太了解,容易忽视早期症状,从而延误治疗。”李炯表示,淋巴管瘤又称淋巴管畸形,属于脉管畸形,在儿童时期高发。

“淋巴管瘤的发病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李炯指出,第一阶段是孕期产前检查时,通过超声和磁共振检查发现。第二阶段是孩子出生后,两岁之内被发现,这个阶段发病的患儿最多。第三阶段是孩子上小学或初中时被发现。

李炯告诉记者,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出血的淋巴管瘤,它像水囊一样比较柔软,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患儿自身不会感觉到疼痛。另一种是出血的淋巴管瘤,这是相对比较硬的囊性肿物,皮下可见轻微青紫色改变,按压会疼,但疼痛不明显。

如何诊断是否患有淋巴管瘤?“淋巴管瘤的确诊需要借助辅助检查。”李炯介绍,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提示囊性回声或者无回声,囊内没有血流信号。磁共振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淋巴管瘤的范围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评估淋巴管瘤的风险。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患儿是否患有淋巴管瘤以及淋巴管瘤的具体情况。

“目前,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手术切除,另一种是介入硬化治疗。”李炯表示,传统手术切除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可能会留下疤痕,特别是颌面部的淋巴管瘤,手术切除后疤痕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复发率也较高。

“介入硬化治疗的优点是简单、安全、没有疤痕、复发少,是目前推荐的优选治疗方案。”李炯解释说,介入硬化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细针穿刺淋巴管瘤,抽取淋巴液后注入硬化剂。硬化剂的主要作用是破坏淋巴管瘤囊壁细胞,使其不再分泌淋巴液,最终导致淋巴管瘤囊腔闭塞,坏死纤维化,被机体吸收消失。

本期专家 李炯

徐州市儿童医院血管瘤介入科主任,科室创始人之一,医学硕士。从事儿童介入临床诊疗工作12年,迄今为止主刀及参与儿童介入手术5000余台。熟悉国内外儿童介入诊疗进展及动态,致力于研究儿童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诊疗与基础研究。

擅长儿童血管瘤、血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瘤、淋巴管畸形的微创及靶向治疗;KM综合征、KT综合征、PW综合征等复杂脉管畸形的综合治疗;富血供实体肿瘤、肾动脉狭窄、咯血以及血管性出血的介入治疗;不明性质肿物穿刺活检;儿童脑血管造影。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