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晏飞 实习生 詹益超)7月12日至13日,第九届淮海经济区疼痛交流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五期软组织疼痛诊疗培训班在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成功举办。作为淮海疼痛联盟的发起单位和核心推动者,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再次成为区域疼痛学科发展的“引擎”,通过技术推广、规范诊疗和资源下沉,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实现疼痛诊疗能力的跃升。
2017年,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疼痛科牵头成立淮海疼痛联盟,以“资源共享、技术共进”为宗旨,打破地域壁垒,推动疼痛诊疗的规范化与同质化。联盟覆盖范围扩展至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份,吸纳数十家基层医疗机构加入,逐步构建起区域疼痛诊疗协作网络。
在此次交流会上,联盟展示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病例讨论和实操指导,基层医院疼痛科医师的诊疗水平显著提升。以银质针技术为例,这一曾集中在三甲医院的专业疗法,如今已在沛县鹿楼医院等县级医院规范开展。沛县鹿楼医院疼痛科主任徐百锋表示:“联盟提供的技术支持让基层实现了从传统针灸到超声引导微创技术的跨越,患者无需辗转大城市就能获得有效治疗。”
徐矿总医院副院长李海泉表示,作为联盟的“中枢”,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始终聚焦“技术下沉”。一方面,通过“专家驻点”“手把手教学”等方式,将神经阻滞、银质针松解等核心技术转化为基层可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另一方面,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实现疑难病例的实时指导。
“基层是慢性疼痛患者最集中的地方,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直接关系百姓健康获得感。”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疼痛科主任范后宝介绍,联盟尤其关注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疼痛问题,通过规范化培训,帮助基层医师掌握“精准诊断—阶梯治疗—长期管理”的全流程技能。据统计,联盟成员单位近年来的疼痛门诊量年均增长20%,转诊率下降35%,印证了资源下沉的实效。
这种“前沿—基层”双向对接的模式,让联盟成为疼痛学科发展的“孵化器”。李海泉表示:“联盟的使命不仅是技术输出,更要帮助基层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目前,联盟内多家县级医院已独立开设疼痛专科,并形成“培训—实践—反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