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15

一爿画廊的光阴叙事 都市晨报 | 2025-07-15 

吕华

徐州户部山东北方向的铜镜广场边静立着一座名为瀚晨画廊的三层小楼,每次进门,都仿佛踏进了一段沉淀的岁月。

小楼的主人王飞是沛县子弟,70后的出生、80后的心态,身份虽厚叠——徐州市古籍文献研究会会长、书画鉴定专家、收藏家——但人却温厚谦和。这画廊竟成了他心魂所寄之处,亦是他与世情碰撞的驿站。

上世纪80年代末,王飞亦曾卷裹进“北漂”的洪流里,在京城潘家园的喧腾中谋生。他生性豪爽、热情待人,如磁石般吸引着身边的同行:书画大家、鉴定名家、古籍收藏的痴人。不足一年,他所见所闻已远超那方寸摊位所能容纳的边界。昔日单纯的书画生意在他眼中渐显局促,于是收藏的星火悄然燃起,由明清古籍到连环画、烟标,他寻宝的路径如溪流四散,蜿蜒不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更将生意拓展到上海,开拓了视野,也拓宽了收藏的版图。

进入新千年,徐州振兴文化的东风将故土的“花鸟市场”吹拂得异常繁盛,少小离家的王飞,心弦被这乡音拨动了。2006年,他告别了上海,回到了彭城故地。

我与王飞初识于2008年夏。那日在户部山,我正挨着铺面看画,踏入瀚晨画廊时,他正与师大的一位教授闲谈,见我进来,随即起身递来一杯清水,一句“天热,边喝边看”如清泉般自然。正是这份毫无矫饰的真诚,使我坐下攀谈起来。从此,周末闲暇便成了我去户部山访友的时光。

那几年,书画收藏市场如火如荼,王飞阅历既深、人脉既广,生意也自然风生水起。每次踏进瀚晨画廊,几乎总是高朋满座,我亦得以结识了许多人物——画家徐培晨、黄之余,书法家马亚、高伟……小小画廊,俨然成了流动的文化客厅。

王飞以承续民族文化为己任,每年春节前,铜镜广场上都有他自费邀请书法名家举办的“迎新春、送春联”活动。纵使2018年后书画市场渐入寒冬,行情寥落,王飞的生意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萧条,然而这活动却依然年复一年延续下来。在他心里,钱可少赚,但文脉不能断——正是此般执念和不懈努力,才在徐州举办了首届古籍文献交流展暨藏书文化高峰论坛。

王飞胸中自有侠气。记得2022年某个周末午后,我们正在他店里闲坐聊天,一位40多岁的妇人怯怯地捧着一幅卷轴走进来。王飞接过展开,见是四尺见方徐培晨先生亲笔所绘的《雪猴图》。妇人报了个价,王飞二话不说当即应允。妇人拿到钱时既喜又叹:丈夫手术急需用钱,画虽卖了,钱仍不足。王飞听后,叫住妇人,仔细问过病情与尚缺的款项,竟毫不犹豫将所缺之数转了过去,还郑重叮咛:“画我给你留着,日后宽裕了随时可赎。”妇人千恩万谢而去。我疑惑:“你不怕是骗局?”他目光笃定:“画的真假,我辨得出。”我又问:“书画市场行情不佳,高价收来如何转手?”他神色坦然:“谁没个坎儿?救急不救穷,她今日之急,我碰见了,岂能不管?”话音落地,字字如铜镜般,照出他灵魂的澄澈轮廓。

他心中义气,亦如陈酿般浓醇。我初识他时,画廊对面小饭店有间专为他留的包房。那时每日朋友络绎不绝,晚上他便挽留众人于此小聚。王飞收藏了不少珍稀老酒,如30年窖藏的老白干原浆、20年的“小老虎”等等,别人花钱买都被他拒绝:“这般好酒,只留给自己人喝。”灯下杯中琥珀色轻摇,朋友笑语喧哗声不断,多少豪情与慷慨溶于酒香,伴着月色蒸腾不散。

从事收藏多年,王飞的家国情怀,亦悄然铺展于无声处。他无偿为许多基层党组织捐赠红色书籍与物品,那些默默赠予的旧书,沉甸甸如同无数无声的诺言,映照着他心念里那方无声的赤土。

每当一天的喧嚣结束,王飞总会走出瀚晨画廊大门,目送朋友们离开。暮色渐沉,铜镜广场上的灯光次第亮起,温柔地流淌过铜镜浮雕和画廊古朴的檐角。王飞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仿佛与这方土地早已浑然一体。灯火里,这座楼与那个人,都渐渐化作了墨色里安静却坚韧的符号——铜镜映照的又岂止是古物?它分明还映着人心,映着一种在光阴流转中不折的筋骨;翰墨无声,却深埋着一种可抵挡岁月寒意的温暖,那便是人心深处不灭的侠气与信诺。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