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7

从系统集成到智能制造 陈崇景用“一盏灯”点亮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之路 都市晨报 | 2025-07-15 

本报记者 王正喜

中工创智信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崇景的创业历程,不仅呈现了一位典型科技型企业家的成长脉络,更凸显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创业者的独特价值。他以每5年为一个战略周期,从系统集成起步,到全国拓展,再到自主研发,最终迈向智能制造,成功构建起“技术积累—市场验证—能力跃迁”的螺旋上升模式。这种节奏,既保持了战略定力,又为转型预留了窗口期。

从服务外资车企到重工龙头企业,再到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陈崇景始终聚焦产业链价值高地,精准切入并形成“标杆案例—行业标准—规模推广”的商业闭环,让企业能够持续迸发“智”造活力,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引领者。

●徐商档案

◎姓名:陈崇景

◎出生年月:1978年5月

◎企业愿景:赋能中国工业创新智能

◎经营理念: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主张“软件定义硬件”,持续推进IOT、智能制造、边缘计算、大数据、工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落地,强化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企业主要成就:入选徐州市“智改数转网联”服务资源池、徐州市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是徐州市淮海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院发起单位。创新提出“智能生产协同系统”“场景订阅式服务”,通过低成本、即插即用的数字化模块化工具解决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现实问题。

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

陈崇景的计算机专业背景以及对网络通信的浓厚兴趣,为他日后创业筑牢了根基。从中专毕业后,他凭借顽强毅力自学计算机专业大专课程;大专毕业又毅然参加专升本考试,一路披荆斩棘完成本科学业。而那些前沿的计算机知识,也全是在自学的漫漫征途中逐步积累、逐步掌握的。

2005年9月,陈崇景怀揣着创业梦想,创立了徐州联众创科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江苏联众创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伊始,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敏锐的行业洞察力,为公司未来描绘出第一个5年发展蓝图。他将网络系统集成定为核心业务,果断摒弃代理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念头,立志要将公司打造成徐州地区首屈一指的网络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他精准锚定目标客户群体,将目光聚焦于外资企业、医疗行业、金融领域以及多家重点上市企业。实践证明,他制定的首个5年计划方向精准、决策英明。

在企业发展征程中,陈崇景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热切渴望。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公司组织的各类论坛、学术研讨会,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

陈崇景认识到,技术是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的立身之本。公司成立后,他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以技术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并大手笔建立“培训基金”,持续不断地为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在他的带领下,2005年12月,包括他在内的全公司仅有的6名技术骨干,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一举拿下行业内网络技术最高认证——CISCO思科认证工程师证书。公司也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顺利通过思科公司苏北地区第一家高级认证代理商审核。

2006年,陈崇景再次组织公司员工投身行业资格学习与考核。在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下,2007年,公司成功跻身徐州地区第一批获得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三级资质的企业行列,并于2010年成功升级为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还通过了ISO9001等多项资格认证。以此为坚实基础,他为公司制定的第二个5年计划,核心任务便是“走出徐州”,将企业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创新赋能,致力打造行业精品

自创业伊始,技术创新始终是陈崇景矢志不渝的追求方向,截至目前,他所带领的团队已在技术创新领域硕果累累,手握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6项以及注册商标2项。

2010年年底,陈崇景敏锐地捕捉到机遇,开始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展开深度合作,业务版图迅速拓展至盐城、无锡、上海、成都、重庆、深圳等多个城市,服务范围广泛辐射全国。服务内容也从传统的网络系统集成领域,逐步延伸至更具挑战性与前瞻性的生产线数字化技术改造。

2016年,随着传统汽车行业整体发展态势的下滑,韩国汽车行业也未能独善其身。当年,公司营业收入环比2015年大幅下降74%,这对于刚刚踏上转型之路的陈崇景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2016年至2017年,陈崇景果断采取措施,精减人员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全力稳住核心团队,耐心等待市场回暖与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年底,他毅然作出更换赛道的重大决策。在公司内部主持成立IOT部门,并聚焦离散型重工制造业智能制造领域,全力开展两化融合和数字化转型等多领域的应用型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力求在新的技术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2019年,在陈崇景的积极推动与多方协调下,公司携手徐州软件园管委会以及美国思科网络公司,共同成立了“全数字IOT实验室”。这一年,陈崇景带领团队组建成立了中工创智信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篇章。

新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由于市场突变,企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困难。陈崇景并未被困境吓倒,而是挂帅带队,成功中标并实施了长沙三一重工全球重工行业最先进、“最聪明”的18号工厂设备数据采集项目。在存在诸多不便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仅用61天便顺利完成了该项目,数据合规率在集团内位居第一,赢得了用户的高度认可与赞誉,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品牌形象。

同样在2020年,陈崇景还主持并主导了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挖掘机旗舰工厂的一系列重要项目,包括“数字安灯系统”“机器人加工中心联网”“云景视频管理系统”等。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卡特彼勒徐州工厂成功获评江苏省智能制造车间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年,陈崇景积极参与并主导了新一代工业物联泛网络项目的研发工作。该项目凭借其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推广潜力,有望有效解决工业现场数据传输的根本难题。而IPV6技术的先进性,更是为工业现场海量数据采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一项目的成功研发,为公司后续推出一系列基于物联泛网络技术创新产品及场景化应用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一盏灯”点亮中小企业“智改数转”之路

为了助力传统产业企业落实“智改数转”方案,提供相应的智慧应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2022年5月,在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徐州市首个“智改数转”创新促进中心正式落户中工创智信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中工创智不仅致力于服务龙头企业,更着眼于更好地赋能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当前,中小企业仍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陈崇景深知,这些中小企业的老板们之所以犹豫不决,关键在于担心如此巨大的硬件投入何时才能回本。作为深耕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赛道的资深专家,陈崇景一直全力以赴,致力于帮助中小企业勇敢迈出“不敢转的第一步”。

陈崇景介绍,所谓的“一盏灯,点亮一个工厂”,正是由中工创智自主研发的精益数字安灯系统。“与传统安灯相比,精益数字安灯系统借助工业无线、5G、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将传统声光报警的生产异常事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传输,实现多形式信息同步显示。”陈崇景解释道。

“无需巨额投资,每天仅需10元/灯,即可轻松管理工厂。”电信公司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中小企业的数据传递至云端服务器,由中工创智提供硬件、软件,现场通电后即可投入使用。每盏灯每天仅需支付10元的数据服务费,以一个工厂20盏灯为例,每月仅需6000元即可实现智能生产协同。

这正是中工创智助力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的创新解决方案。在陈崇景看来,只有真正解决行业普遍痛点问题的产品,才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从而切实提高质量、提升产能、降低成本,助力传统制造企业的“智改数转”和变革升级。

作为运营方和服务方,中工创智正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大数据、数字孪生、工业元宇宙等前沿技术,以“精益理念”全面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其首创的“场景订阅式服务”,将世界500强企业的服务经验模块化,成功破解了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局,为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注入了强大新活力。“赋能中国工业创新智能,是中工创智名字的由来,也是我们始终不懈的追求。”陈崇景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将这些低成本‘智改数转’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至更多徐州中小企业,实现企业生产线的智能协同化管理。”

展望未来,陈崇景信心满满地说:“未来5年,我们将全力进军新能源领域,积极探索工业零碳化转型解决方案。”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