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6

彭城七里焕新进行时 ——走进承载千年记忆的“彭城之源” 都市晨报 | 2025-07-15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思恒 周翔宇

实习生 陈静 平抒雅

彭城七里7个文脉片区中的“彭城之源”片区,面积共80.2公顷。北至和平路,东至解放路,南至溢洪道,西至中山南路。该区域内有云龙山、下圆墩广场、云东印巷等景点与商业街区。

行走其中,入目皆是古今融合的生动图景。这片土地沉淀着千年岁月的印记,嶙峋的山石诉说着古彭往事。

如今,临街商铺里,新潮咖啡馆与传统食铺比邻而居。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城市之源”,正因工程建设焕新肌理,古老的基因与新潮的脉搏在此共振,以多元业态的集聚为其注入蓬勃活力。

城市风貌的常看常新

虽已入夏,气温渐升,但云龙山上,晨间傍晚依旧游人如织。7月9日,记者漫步云东一道街,见云龙山东门附近新立的景观石前,围满了驻足观赏的市民。石面之上,古人诗词与苍翠山色相映成趣,为登山之路添了几分墨香雅韵。

“万木锁云龙,天留与戴公。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东。”苏轼笔下的云龙山,正与眼前实景重叠。这位曾在徐州为官的文人,以诗句定格了山间意趣。

不远处,高斌的题咏、柳亚子的墨迹依次铺展,字迹或苍劲或洒脱,与山石的肌理浑然一体。这些镌刻不仅是文字的留存,更让千年前的文人情思与今日的登山者悄然相遇,为这座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名山,又添了层厚重的文化晕染。

市民们或举着手机拍照打卡,或驻足朗读,不时颔首浅笑,沉醉在这份古今交融的韵味里。

记者从彭城七里工作专班获悉,这些景观石的设置,属于云东一道街上的人行步道及文脉南段环境整治工程。

离这些景观石不远处,云东一道街的另一侧,新修复的代笔亭静静矗立。

《代笔亭题记》中称,“此处原有古亭一座,亭有一柱落于磐石之上。大磐石上有‘阿弥陀佛’四字,相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用铁马鞭划出来的,故此亭取名‘代笔亭’。后遇台风过境,亭子坍塌,残落至今。公元二〇二三年始重建。”

亭下凉风习习,几位老人正摇着蒲扇乘凉闲谈。

“我家就住在云龙山附近,对这一带熟得很。”一位老者笑着说,“禅修广场雅致清幽,新开放的下圆墩广场古色古香,满是历史韵味。你看这周边,还有不少工程正在动工,处处透着欣欣向荣的劲儿。”

市井生活的百态千姿

如果说景观的更新勾勒出城市的轮廓,那么市井生活的丰富则填满了城市的肌理。

踏入钟书阁,整个书店的造型与装修风格独具匠心,一楼和二楼的空间布局,营造出宽敞明亮又富有层次感的阅读环境。

“这里不只是单纯售书的场所,它更像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空间。”钟书阁工作人员表示。

在这里,图书销售、咖啡饮品、文创产品等多种功能巧妙融合。店内书籍超1万种,涵盖心理、历史、文学等领域,所有拆封的书籍都可供读者免费阅读。

店内最受关注的,是被读者誉为“时空隧道”的旋转阶梯。该阶梯采用特殊材质设计,拾级而上时,行人身影与书架书影在虚实间交错,形成独特视觉效果。目前,这座旋转阶梯已成为云东印巷商圈里的热门打卡点,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拍照留念。

“在‘时空隧道’拍照很出片,穹顶下的书墙能拍出纵深感,回廊转角的光影总像在讲故事,每次来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朋友圈大片。”市民周女士说。

钟书阁所在的云东印巷,不仅有这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场所,更兼具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商业业态与鲜明的时尚气息。

云龙逶迤,繁盛于斯。作为街区的商业板块,云东印巷位于彭城文脉的南端起点,毗邻云龙山与江苏师范大学,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优美。

走进街区,历史的沧桑在此演变,文化的魅力在此融合,美好的生活在此呈现。

云东印巷定位为“慢生活、乐享受、品文化”的特色街区,打造人文与自然、美食与艺术、浪漫与生活相融合的新地标。

五味剧全沉浸式戏剧空间,徐州地道名吃、特色民俗、非遗文化等品牌,让街区的业态更加丰富多元;国潮巡游、知名作家签售等多样活动轮番上演,让街区时刻充满活力与吸引力……

如此丰富的业态与活动,也让人们在这里收获了惬意的体验。“白天在钟书阁看看书,晚上与好友在此喝两杯小酒,太惬意了。”市民刘伯文说道。

在“彭城之源”片区,城市的焕新,是千年记忆与新潮活力的碰撞。景观石上的诗词、重建的代笔亭、钟书阁的“时空隧道”,无不诉说着古今交融的动人故事。

工程轰鸣与市井喧嚣交织,古老基因在新潮业态中延续。“彭城之源”正以更璀璨的姿态,成为徐州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的名片。

记者手记

走在“彭城之源”片区的街巷间,景观石上苏轼的诗句还带着墨香余韵,转角处重建的代笔亭里,老人摇着蒲扇讲起北魏传说,几步之遥的钟书阁内,年轻人正踩着“时空隧道”的光影打卡——这种古今交织的奇妙感,是此次采访最深刻的体验。

从“彭城之源”的老记忆到云东印巷的新图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建筑的翻新,更是一座城市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底气。

当老字号与新潮咖啡馆同框,当古籍的墨香与简餐的香气相融,这片土地正在用最生动的方式证明:所谓焕新,从不是对过去的割裂,而是让千年文脉在当下活得更有生命力。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