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虽然尚未进入三伏天,但全国多地高温天气持续发展,徐州高温警报频频被拉响,但对于外卖小哥、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来说,真正的“烤验”才刚刚开始。
炎炎夏日已然强势来袭,大批户外工作者坚守在各自岗位,在项目现场,他们挥汗如雨,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在街头巷尾,他们奔波忙碌,维系着城市的正常运转。这些被汗水浸透的身影,构成城市最动人的风景线。
今天,让我们走近城市里高温下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用汗水浇灌的责任与担当。
▲清晨7:30,街道上已响起扫帚与路面摩擦的沙沙声。环卫工人额头的汗珠坠落在柏油路上,瞬间洇出一小片深色印记,又迅速被蒸发。他身上的橙色工装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但挥动扫帚的动作始终稳健有力,为城市新一天的苏醒铺就干净的底色。
▲“天热更不能大意,要注意安全。”上午8:15,徐州市交警支队云龙交警大队六中队刘雪源警官在泰山路和金山东路交叉路口执勤时说。此时的阳光火辣,警服后背的深色汗渍已蔓延到腰间,说话间能看见汗珠顺着其下巴往下滴,但他指挥交通的手势仍标准有力,在烈日下划出清晰的弧线。
▲临近正午,高温的“烤”验愈发严酷。上午11:00,外卖骑手小张骑着电动车在街道穿梭,手机导航提示音不断响起,车筐里的冰饮在颠簸中发出冰块撞击的脆响,与他急促的喘息声交织成夏日街头的特殊韵律,他用速度与汗水,将一份份餐食及时送到顾客手中,连接起城市里的烟火气。
▲午后2:00,在南京动车段徐州东动车运用所的车间内,地勤机械师李可站在车顶,对动车组受电弓进行细致检查。他的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安全帽下的头发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湿答答地贴在头皮上,但他丝毫没有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零件、一丝细微瑕疵,他用专业和敬业,为动车组安全运行筑牢防线,让每一趟列车都能安全准点地驶向目的地。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城市的温度也开始攀升。上午11:30,江苏协鑫硅材料制造保障部运维班组维修工人吴世昌和孟献民蹲在地上抢修进水管,扳手接触金属表面时发出轻响。吴世昌摘下安全帽,额头上的汗珠滚进眼睛,他猛眨了几下眼,便继续拧螺栓,在两人的全力抢修下,工厂迅速恢复了稳定生产。
▲下午3:30,新城片区一建设项目工地上,一名建筑工人正专注地砌墙,黄色安全帽下,脸颊挂满汗珠,顺着古铜色的肌肤滑落,浸透了蓝色衣衫与荧光黄背心。搅拌机的轰鸣声中,偶尔会有人拧开水壶猛灌绿豆汤,喉结滚动的声响混着金属碰撞声,在热浪里格外真切。
▲下午4:00,在位于彭城路与和平路交叉口的原广电大楼改造项目现场,外墙施工人员在吊篮里直面着这场热浪的挑战。金属吊篮悬于楼宇外侧,工人头戴黄盔,身着工装专注作业,他们在城市建筑的“画布”上,勾勒更新的线条,为街区焕新默默付出。
▲下午5:00的阳光仍带着灼人的温度,在大龙湖景区,园艺师傅头戴竹编斗笠正专注地修剪花木。脖颈上的汗珠顺着工装领口往下淌,他抬手擦脸时,瞥见袖口沾着几道淡绿色的草汁印子,却毫不在意,一心守护着景区的葱郁景致,成为烈日下扮靓城市的一抹动人身影。
这些高温下的劳动者,来自不同的岗位,却有着同样的坚守。他们顶烈日、战高温,用汗水浇灌着责任,用行动诠释着担当。他们的身影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为这座城市的美好而奋斗,构成了城市夏日动人的风景线。
文/本报记者 马思为
图/本报记者 陈艳 刘冰 通讯员 蔡广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