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13

打破“围墙” 课堂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 江苏模特艺术学校交出校地协同的文旅答卷 都市晨报 | 2025-07-09 

本报记者 刘泓雨

将徐州经典融入情景剧,打造“沿街舞台”,把课堂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江苏模特艺术学校创新校地合作,开辟了一条职业教育与当地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让街区成为“露天课堂”

江苏模特艺术学校坐落于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徐州王陵路上,每逢节假日,学生参与王陵路露天演出,模特走秀、现代街舞、民乐演奏、戏剧表演轮番上演,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自从与泉山区文体旅局开展共建以来,学校便打破“围墙”。该校旅游系主任李楠介绍,学校打造“校区、街区、景区”三级实训体系,为学生铺设了从校园到社会的平滑过渡通道。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过渡。

如今,“富国街品美食,王陵路赏艺术”已成为徐州文旅的新名片,印证了“一所职校带旺一个街区”的生动实践。

把城市景点搬上舞台

服务好城市的街区,又如何讲好城市的历史?江苏模特艺术学校用教学成果给出了答案。

今年4月,学校编导的《嗨!徐州!我们来啦!》旅游情景剧在东方影剧院上演,学生们化身“文旅推荐官”,用“特种兵打卡”的青春叙事,将徐州景点串联成一场视觉盛宴。舞台上,一段《芙蓉如面柳如眉》带领观众感受徐州的风物之美;舞台走秀《汉韵霓裳》让汉服与现代设计碰撞出千年汉韵的新表达……一场演出将城市的历史厚重感与Z世代潮流表达完美融合。

景点入剧、文化入景。市民段女士赞道:“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呈现出立体多姿的徐州,震撼!”

让职教与城市“双向奔赴”

校地协同的深度,更体现在对地方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面对江苏梆子“青黄不接”的困境,学校与江苏省梆子剧团开展订单式培养,非遗传承人燕凌每周入校授课,从身段到唱腔为学生悉心指导。学校还深度挖掘徐州“两汉文化发祥地”基因,编排《千年古街王陵路》实景剧,用现代艺术手段激活历史记忆。

校长李乐说:“关上门培养不出好演员,只有直面观众才能锤炼自信。”

从街区焕新到文化传承,从课堂延伸到景点活化,学校通过文旅表演提升城市吸引力,城市发展又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