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亚妮
有人说,一座充满幸福感的城市,既“安放得了肉身”,也“容得下灵魂”。
也许是日日逐新的活力动能、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也许是寻常巷陌里氤氲的人间烟火气,也许是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细节……
人们选择徐州、扎根徐州,离不开这座城市给予的机遇和发展环境,既有施展抱负的舞台,也有安享生活的港湾。
一直以来,徐州始终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探企直播”到“就业大篷车”再到“直播带岗”,一场场专题招聘让在徐企业和人才“双向奔赴”。
2024年,徐州荣登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12所驻徐高校的53343名毕业生中,留徐就业人数超1.4万,留徐率升至26.7%……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无数青春梦想在彭城大地落地生根的鲜活见证。
在徐州,幸福的答案藏在热气腾腾的烟火里,隐在拼搏奋斗的汗水中,也写在细致入微的民生细节上。
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传出老人们下棋时的爽朗笑声与棋子落盘的清脆声响;
曾经斑驳的老旧小区,如今悄然蝶变,一部部新加装的电梯平稳运行,载起居民“一键直达”的幸福;
一个个承载着希望的“梦想小屋”悄然生长,崭新的书桌靠着明亮的窗台摆放,织就了一张守护事实孤儿的温情之网……
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有力见证了徐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民生建设补短提优的坚定决心和铿锵步伐。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徐州聚焦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26家三级医院实现县域全覆盖,“到徐州看病”已成为周边城市群众首选,让病有所医掷地有声;10所高中新改扩建,新增学位2.4万个,使学有所教更有保障;新建11个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50个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让老有所养更温暖可触……
人民的幸福指数,是丈量城市发展高度的标尺。一项项民生工程竣工、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越来越多的“清单承诺”转变成为“满意答卷”。
民生实事,枝叶关情。
那些温暖而幸福的故事,写在了沉甸甸的民生答卷里,也写进了徐州人民的心间……
便利的“求职机”
本报记者 李莎莎
“刷脸就行,好方便!”“工作岗位还蛮多的。”“信息这就收到了?也太快了。”在徐州经开区淮海环球港“1号求职驿站”,几名求职者围着“1号求职机”,赞叹不已。
这几台来自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1号求职机”,正是徐州人才服务不断升级的鲜活注脚。
“从过去的点状服务,到如今构建起的全方位人才服务生态,真的是越来越好了!”提及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6年来的发展变化,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负责人刘明子满怀感慨。
在开园之初,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主要以园区运营和线下招聘会等相对单一的业务为主。但随着徐州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为进一步满足高端人才精准匹配、人才发展全周期服务等深层次诉求,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团队踏上了密集的调研学习之路。在一次浙江之行中,一台名为“求职机”的新事物瞬间点亮了他们的灵感火花——这不正是解决“最后一公里”效率问题的钥匙吗?
带着这份启发,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迅速展开企业合作。2024年7月,首批11台凝聚了智慧与期待的“1号求职机”正式落地徐州。
“我们希望每一个求职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刘明子道出了初心。机器的便捷性令人惊喜:选岗位、刷脸识别、投递简历……指尖轻点,求职者最快15秒就能完成整个流程,信息瞬间直达企业。
当然,便捷的背后,是技术与政策的双重赋能。
“1号求职机”深度打通支付宝及钉钉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海量岗位信息的智能匹配;徐州出台的“彭城英才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从安家补贴到项目扶持,则为人才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坚实后盾。
从手填简历到刷脸求职,从职介服务到全方位的人才服务生态,6年间,园区已累计促成16万人次就业,开展1.9万次高端猎头服务、700余场招才活动,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便捷的医疗体系
本报记者 孙亚妮
“张婶,您这情况得住院。我开好电子住院单,您直接去镇中心卫生院找赵医生就行。”
在铜山区郑集镇祁场村卫生室,村医杜明远评估完糖尿病患者张敏的病情后,轻点鼠标,信息瞬间直达郑集镇中心卫生院系统。
“以前转诊得自己跑,找科室、找大夫很折腾。现在村卫生室就能开单,镇卫生院医生评估后就能住院,方便多了!”张敏说。
这得益于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建设。2016年,为方便偏远农村居民的就诊问题,徐州启动了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郑集镇中心卫生院是徐州市省级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之一。不到两年的时间,祁场村卫生室与郑集镇中心卫生院的诊疗系统实现无缝对接。
“镇村一体化管理以来,我们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这几年县域医共体建设加速推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让专家看病了。”杜明远说。
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村民就诊,也让村里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村医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一点,杜明远深有感触。“上世纪70年代,村里只有我父亲一名村医。”杜明远回忆,村卫生室只是3间简陋土屋,出诊也只有最简单的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表。
“现在医疗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村民在村卫生室就能做心电图了。”新的村卫生室设有诊断室、输液室、药房等7个功能科室,配备了电脑、空调等基本设施,包括杜家祖孙三代在内共计5名专业医护人员常驻祁场村,共同为村民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
从简陋土屋到现代卫生室,从“赤脚医生”到专业团队,从单一诊疗到全方位健康管理——祁场村的药香里,飘散着三代人的坚守,更融入了新时代便捷医疗的甘甜。
便民的“幸福小院”
本报记者 孙亚妮
“张大姐,午饭送到啦,趁热吃!”6月18日中午11点半,一辆满载热乎饭菜的送餐车,驶入丰县顺河镇焦庄村的田地里,为正在抢收的张桂英和村民们送来了午餐。
“外卖”也能送到田间地头?原来,这是焦庄村“幸福小院”在农忙季推出的“农忙大食堂”,专门解决村民劳作时无暇回家做饭的难题。
“咱们庄稼人干活都赶早,就图早上凉快多干点。”张桂英边吃饭边说,“以往农忙时,为了省时间,早午饭就凑合一口,常常吃自带的冷馒头。”
能在农忙时吃口热乎饭,是大伙儿一直以来的期盼。
去年年底,焦庄村“幸福小院”建成,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题,村里的老人们每天只要花6元钱,就能吃上两顿营养、美味的饭菜,高兴得很。
听着父母分享小院里的可口饭菜,张桂英灵机一动:能不能从“幸福小院”订餐送到田里?她试着向焦庄村党支部书记周建政提出了想法。周建政爽快答应了加做“农忙餐”,并表示还可组织力量直接送到田间。
“‘幸福小院’真幸福!”张桂英和村民们笑着说,“8元钱,一荤一素,主食热汤全有,吃饱了干活更有劲儿啦!”
张桂英的话语道出了“幸福小院”的意义。在丰县,这些由闲置校舍、村部、农家院落等资源整合起来的数十家“幸福小院”,成为了村民们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相聚交流的载体。
在岳庄村的“幸福小院”,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村内返乡大学生利用自身特长,开办暑期托管班,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白庙村的“幸福小院”内,老人们或围坐在一起下棋聊天,或聚在一起练习书法,这里已成为老年人休闲娱乐、社交互动的温馨港湾。
田间地头、小院内外,一张张舒心的笑脸被定格。“幸福小院”虽小,却让幸福流淌在乡村的烟火气里,成为这片沃土上动人的风景。
本报记者 刘冰 周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