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5

剪子股焕新:千年文脉遇见烟火新潮 都市晨报 | 2025-07-04 

文/图 本报记者 吴一凡 实习生 刘天禹

清晨6点,天微亮,剪子股巷口的杜大爷手持长筷,翻动油锅中金黄的丸子。热气裹挟着香气穿透晨雾,老街坊们循味而至,在氤氲的热气中开启徐州城的日常。这条深藏于云龙区户部山社区的400年老街巷,形如一把剪刀,自明初商贾驼铃叩响繁华,乾隆南巡时更留下“御桥口”的传说,让市井烟火与帝王足迹在此奇妙交织。

剪子股的兴盛时期在清及民国两三百年间,这个深植于徐州老城腹地的巷子,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城市记忆。彼时因地处交通要地,商贩云集,自发形成了繁盛的“菜市口”。几十年的岁月变化,剪子股菜市逐渐成为几代徐州人关于“家”与“味道”的集体记忆。

住在剪子股的老人们人常说:“三天不来剪子股转转,心里就空落落的。”这里不仅供应着千家万户的日常所需,更承载着邻里寒暄、讨价还价、手艺传承的浓厚人情。

然而步入21世纪,老街渐显疲态。排水不畅致污水横流,灯光昏暗、电线混乱……2020年2月1日,虽然最后一盏摊灯熄灭,菜市场的喧嚣戛然而止。但老街的故事,从未真正落幕。虽经数次碎片化修缮,历史风貌与民生需求的矛盾始终未解。

然而,如今剪子股的重建,不仅是一条街巷的复兴,更是徐州彭城七里城市历史文脉工程的重要篇章。

剪子股所在的地段,正是彭城七里示范段四大主题之一,在未来的规划中,剪子股以“市井烟火”为核心,保留历史底蕴的菜市大楼、全新铺设的暗渠排污系统以及明亮柔和的灯光,新剪子股菜市场的建成会一扫昔日昏暗,打造徐州饮食文化与创意消费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功能跃升。规划中的菜市一层二层划分为蔬菜区、水产区、生肉区等科学分区,实现“逛菜市如逛超市”的体验。

未来,这里将与彭城七里主题区联动,形成“主客共享、古今交融”的文商旅生态圈。这座沉睡的老街市将化身“城市文艺会客厅”,市井烟火与艺术格调在此碰撞,打造徐州首个沉浸式文艺主题集市。

而作为 彭城七里城市历史文脉工程的关键节点,剪子股北接户部山古建筑群,南连云龙山、博物馆,串联起徐州南北文化走廊。

剪子股的焕新恰似一把穿越时空的“剪刀”,一股裁取历史精魄,一股缝纫当代生活,在“古彭城”与“新烟火”的经纬交织中,剪出徐州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有情皆在剪子股”。

“在这住了快30年喽。”经营杂货摊的王奶奶摩挲着斑驳的木柜台,眼中满是笑意,“看着状元府一点点修起来,盐库老墙重见天日,心里头很开心,咱们的传承没丢!”这种深植于岁月的情谊,正是剪子股最坚韧的筋骨。转过街角,云龙区幼儿园门前聚满送孩子的家长,徐师一附小的读书声隐约可闻。

有人说,城市的记忆藏在老砖缝的苔藓里,在油条摊的褶皱里,在老街坊眼角笑纹的沟壑里。剪子股多年的菜市场岁月,封存了太多徐州人的晨昏与四季——那是母亲篮子里水灵灵的青菜,是父亲下班捎回的一袋炸鸡香,是孩子攥着零钱奔向馓子摊的雀跃。

“我们商户们也很期待可以搬进又大又亮的新菜市场!听说这次还引入了智慧手段,提升了硬件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我们商户和百姓,让这份热闹、温情、便捷延续下去。”水产店的贾老板说道。

剪子股菜市场的“焕新”,是徐州老城更新浪潮中生动而温情的故事。那些承载着几代人味蕾记忆的老摊位还在,那些熟悉的吆喝声与谈笑声还在,改变的,是脚下更干净的路、头顶更明亮的灯、手中更安心的菜、心中更舒畅的体验。

未来,剪子股菜市里人声鼎沸依旧,只是这喧闹里,多了份从容与敞亮。

原来,最好的城市更新,从不是将过去连根拔起,而是让记忆在当下生根发芽。这条形如剪刀的老街,正剪开时光的帷幕,让历史与未来缝合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