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只LABUBU 3.0玩偶成为全球年轻人疯抢的“社交货币”,背后正是情绪经济的强势崛起。从潮玩盲盒到电子宠物,从疗愈经济到户外运动,为情绪买单已成为年轻一代的核心消费逻辑——而这股浪潮正打开消费新空间。
社会大众如何认识情绪消费?哪些赛道、产品,被认为是典型的情绪经济?80后、90后、00后群体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情绪消费观?6月27日,南都湾财社发布《情绪经济社会认知度调研报告》,试图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90后与00后出现显著差异
调研显示,过去一年中,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有过情绪消费。巨型零食类产品、解压类玩具、谷子消费(指动漫、游戏等IP衍生的周边商品的消费行为)最受认可。其中,80后群体更青睐解压玩具和巨型零食,90后群体更关注潮玩和演唱会,00后群体偏爱潮玩和盆栽类产品。
对于情绪类产品或服务的买单率,香氛、娃娃等实物商品占比最高。同时,90后与00后出现显著差异。90后更乐意消费香氛、公仔等实物类商品,选择消费实物商品的比例高达92.53%,其次是文化娱乐(电视节目,电影),虚拟体验排第三。00后更倾向于失恋陪伴、宠咖等精神文化类或虚拟体验产品,前三选项分别为:文化娱乐(85.42%)、虚拟体验(83.12%)、“失恋陪伴”等聊天服务(79.03%)。此外,女性在虚拟体验消费比例较高,而男性在情绪类文化娱乐消费比例突出。
调研还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将寻求陪伴、情感共鸣列为消费的主要原因,比例高达97.34%,表明情感连接在消费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情感共鸣、兴趣爱好、新鲜感、缓解压力是情绪消费前四大原因,满足社交需求位列第五,自我奖励、提升幸福感或仪式感排在第六位。
性价比不是当下消费者进行情绪消费考虑的主要原因,仅1.88%的消费者选择了“情绪消费时会考虑性价比”。有意思的是,代际动机差异体现在,92.47%的90后受访者认为情绪消费主要为了放松心情,相对忽视情绪消费的社交属性,而82.1%的受访00后认为,情绪消费应满足社交需求。
超八成受访者认同情绪营销
97%受访者的情绪消费首选线下实体店,电商平台(62.43%)、社交媒体种草(47.93%)依次排第二、第三位。过去一年,近半受访者情绪消费支出金额区间为1001元—5000元。
对于情绪消费,00后展现较高的支付意愿,比90后要更大方。88.65%的90后受访者过去一年情绪消费支出低于500元,而76.47%的00后过去一年在情绪消费的支出达5000元至1万元。00后高消费力或源于70后、80后父母的财力支持。
对于“情绪消费认可的合理价位数据”支撑了这一观点:超过九成的70后偏好的价格范围是5001元—10000元,与七成受访00后的观念一致。90后更认可101元—500元的支出。
对虚拟服务,消费者的溢价接受度更高。例如,对于虚拟体验如心理咨询,全年龄段的受访者均更接受较高价格(1001元—5000元),而对于实物商品如香氛,价格偏好分布较均匀,显示产品性质决定价格预期。
此外,动机直接影响支付意愿。当情绪消费是为了自我奖励或提升幸福感时,受访者倾向于较高价格(1001元—5000元)。当情绪消费为了缓解压力,消费者偏好中等价格。
根据统计,超过八成受访者认同情绪营销。直播带货、明星代言和当天的心情是影响情绪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其中年轻消费者如90后、00后,在情绪消费中更易受直播带货和明星代言影响。70后至00后群体对情绪营销的认同度更高。70后最看重品牌联名和IP,80后最看重实际使用需求。50后、60后、90后、00后情绪消费更看重心情。超过65%的受访者认为情绪消费可满足个性化需求,印证情绪经济本质是“情感补偿”。
72%受访者遇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
对于情绪经济的前景,97%的受访者看好情绪经济的未来发展。其中90后和00后群体信心最强,93.08%的90后、81.33%的00后认为“前景非常广阔”。同时,90后和00后受访者认同情绪消费拉动消费与就业,比例分别达到93.96%、89.26%。
与此同时,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宣传、同质化严重,是受访者认为当下情绪消费市场存在的三大乱象。数据显示,72%受访者遇过产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52%受访者遭遇过情绪消费宣传与实际不符,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产品或服务同质化严重。
艾媒咨询创始人、CEO张毅指出,目前国内的情绪经济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盲目进入、投资化竞争会导致从业者缺乏专业的素质技能,服务内容和质量没有明确的行业规范。有些商家在利益驱动下为了吸引消费者提高消费金额,利用消费者的猎奇心理、情绪需求,夸大产品的服务、价值与功效,尤其是在一些监管相对弱的地方,比如电商直播,还有其他社交电商,这类问题易高发”。
调研还显示,对于情绪消费产品及服务的发展,AI数据安全成焦点挑战。45%受访者对AI服务收集数据感到担忧,月收入3000元以下群体担心诱导消费,月收入8000元以上群体担忧隐私泄露和创新不足。
张毅认为,AI服务需要搜集大量的用户数据。同时,算法黑箱带来了困境,AI模型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使得消费者难以了解个人数据是否在规则范围内被使用,而非被滥用。对此,超六成受访者认为应当规范隐私保护和行业标准。受访者呼吁明确隐私保护规则与产品服务标准,同时强化监管。
对此,张毅建议,监管部门及时制定和完善数据全链条立法,明确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以及商业化等环节的标准,对违规行为及时顶格处罚。另一方面,企业需投入技术和人力,进行数据加密、匿名化处理、分级权限管理等技术防护,并提高管理及底线意识。“唯有建立‘防火墙’机制,才能守住消费者信任底线。”张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