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3

多元化指导 当好就业“参谋官” 市人社部门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新路径 都市晨报 | 2025-07-02 

本报记者 吴一凡

开展访企拓岗、开拓就业渠道,健全服务体系、做好就业指导,帮扶困难群体,拓宽基层就业空间、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近年来,徐州市人社部门紧扣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求职需求,主动前置服务程序,创新丰富服务模式,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专业化优势,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新路径,为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升服务实践效能、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留徐就业创业筑牢基础。

2025 年上半年,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指导课程活动23场,惠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近2100人。

多方联动

扩展就业指导合作范围

自2023年市人社局首次将专业化就业指导服务送进驻徐高校课堂,这项旨在打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的工程,便开启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尝试到多元深化的探索历程。两年多来,其不断优化升级的课程内容与显著提升的实践效果,赢得了越来越多驻徐院校的信任与主动参与。

“起初,我们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这种‘外来’的指导服务能否真正契合学生需求和高校教学体系。”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但市场反馈和学生的积极变化给了我们信心。看到学生们简历更规范了,面试更自信了,对职业方向的思考更清晰了,这证明我们的路走对了。”

这份“走对的路”,核心在于创新构建并持续夯实的“高校—政府—企业”三维协同机制:政府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专业化指导力量;高校开放教学场景、精准对接学生需求;企业则贡献一线用人标准和实战经验。

在系统总结复盘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就业指导服务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逐步与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等各类型驻徐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今年进一步增加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这一协同网络已覆盖6所驻徐院校,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

据了解,2025年,市人社局已在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系统化铺开了就业指导活动。活动摒弃“大水漫灌”,采用“理论授课+实战演练+政策解读”的精准滴灌模式。23场次精心设计的课程,直击职业规划迷茫、简历石沉大海、面试手足无措等毕业生核心痛点。累计吸引近2100名学子踊跃参与,课堂内外互动热烈。

参与课程的徐州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张霖深有感触:“以前觉得简历就是罗列经历,听完课才知道如何用数据和成果‘说话’;模拟面试更是让我提前暴露问题,老师现场点评指导,比看多少攻略都管用。这种针对性的提升,确实让我们面对求职时心里更有底了。”这正体现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核心目标:精准赋能,切实提升在校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接续融通

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层次

2025年新学期伊始,首场“就业指导能力提升训练营”在徐州工程学院启动。市人社局将就业服务攻坚重心前移至人才培养源头,通过赋能高校教师团队,激活就业指导服务的“造血功能”。

“我们意识到,要破解毕业生择业迷茫,首先要提升‘领路人’的专业素养。”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教师既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航者,更是就业决策的参谋长,这个双重身份具有不可替代性。”

为此,市人社部门在总结以往经验并参考国内先行地区优势举措基础上,瞄准就业指导服务层次提升这一目标,精准聚焦高校教学管理团队就业指导能力培养,“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指导服务效能。

训练营以徐州工程学院为试点,采用“行业认知—职业匹配—技能补给”递进式培养方案:一方面解析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岗位能力模型,演示“智慧就业云平台”大数据应用;另一方面引入霍兰德职业测评、PDP性格测试等工具,结合徐工集团、淮海控股等本土头部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实战化教学场景。

“过去指导学生更多依靠经验,现在掌握了科学的决策工具。”参训的徐州工程学院老师展示培训笔记,“训练营特别设置‘就业理念纠偏’模块,针对毕业生扎堆考编、抗拒基层等认知偏差,通过新质生产力领域成功案例,引导其建立动态职业发展观。”

精准施策

拓宽就业指导服务渠道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抢抓毕业季结束前的关键时期,主动联合部分驻徐高校拍摄了“大学生面试穿搭提示”“王者简历的进阶之路”“三步拆解半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现场直击”等短视频,精心选择出镜指导老师、精品打磨指导内容,紧扣求职简历、面试技巧等毕业生们关心的主题,在徐州人社宣传平台、各高校门户网站专区和市主要媒体门户网站、线上客户端、公众号进行循环播放。

“传统讲座覆盖有限,短视频能突破时空限制,扩大传播力。”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为广大青年求职群体提供“近在指端/掌上”的就业指导服务,让就业指导服务内容更加高效、便捷,拓展、深化我市就业指导服务内涵。

下一步,市人社部门将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站在新时代的前进道路上,全力以赴拓岗位、强服务、优环境、促创业,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