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思祥
虽然先天失明,他却以坚韧和善良冲破命运枷锁,在绝境中奋起,又用爱心回馈社会。
当盲人按摩师杨统用手指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郑重按下手印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生命最明亮的意义——即便身处永夜,也要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盲人也能撑起一片天
1998年春节前,南京爱德基金会资助的角膜移植手术让杨统重见光明。
拆线那天,他看见了病房窗外绽放的腊梅——原来红色是这样鲜艳!杨统贪婪地看着护士的白大褂、医生的听诊器、母亲眼泪的闪光。
然而,因为没有严格遵守“半年内绝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以防角膜溃疡”的医嘱,这份光明只持续了87天。那段时间,每上一节体育课,他的视力就模糊一些,就像沙漏里流逝的光阴。
直到某一天,杨统的眼前彻底陷入了黑暗,他再次失明了。那天,杨统摸着操场边的梧桐树,把脸贴在粗糙的树皮上哭得撕心裂肺。
2003年,毕业后的杨统凭借推拿技术在铜山区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靠双手撑起生活,也为未来打开了一扇窗。
后来,他成家立业,儿女相继出生,日子虽不富裕却充满希望。最初的3个月,店里只有7个顾客。杨统每天都会把按摩床擦得干干净净,把毛巾叠得整整齐齐,满怀期望地等候着客人的到来。
转机在不经意间出现了,一位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教师送来了一面锦旗,挂在了店里最显眼的位置。凭着真诚待客的口碑,店里的生意有了起色。
2013年,杨统创办全国首家盲人电信营业厅。为了证明自己,杨统背下了所有套餐资费,练就了靠触摸辨别手机型号的本事,赢得了中国电信的特殊信任,并被誉为“盲人也能撑起一片天”。
201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疫情让杨统的事业停了摆,婚姻也在背叛中破碎。他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农村老屋时,负债十余万元。女儿有抑郁症,儿子整夜哭着要妈妈。无数个深夜里,杨统摸着孩子们熟睡的脸庞,泪水浸湿了枕巾。
最痛的是看见希望又失去
1987年的春节,寒风中的北京城,滴水成冰。
7岁的杨统紧紧攥着父亲粗糙的大手,站在同仁医院门口。
为了这次治疗,父亲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两头猪,母亲连夜缝制了30双布鞋变卖。“马大夫说能治,咱就治!”父亲的声音在颤抖,却透着钢铁般的决心。
那些药物确实让杨统短暂地看见了光。杨统记得复明后第一次看见父亲的脸——那布满皱纹的面容比杨统想象中苍老十倍。但药物的副作用很快夺走了杨统的听力,而随后的两次意外,更是彻底将他推回永恒的黑暗。
最痛的不是失明,是看见希望后又失去。1995年那个夏天,当飞虫毁掉杨统左眼最后的光感时,杨统听见父亲在院子里嚎啕大哭——那是杨统记忆中唯一一次听见爸爸的哭声。
在徐州盲聋哑学校求学的8年,是父亲用三轮车一脚一脚蹬出来的。每周五放学的时候,校门口那串熟悉的铃铛声总会准时响起。80公里的土路,父亲要蹬整整6个多小时。冬天棉袄结满冰碴,夏天背心能拧出水来。
一个暴雨天,杨统在校门口等到天黑。当浑身湿透的父亲出现时,第一句话就是:“饿了吧?爸带了煎饼。”那天的煎饼被雨水泡发了,却是杨统吃过最香的一顿饭。
看不见光,要成为别人的光
直到遇见惠本杰,这位徐州“最美退役军人”像一束光照进杨统的生活。在得知杨统的遭遇后,他并未只是一声叹息,而是带来心理医生治愈杨统女儿,帮助他女儿摆脱了抑郁症,后来又获得复课的机会,并联系牙医矫正杨统儿子的牙齿,四处联系帮他重开按摩店。
杨统为了铭记住好心人的帮助,把店名取为“恩惠盲医推拿”。他清晰地记得新店开业那天,惠本杰笑着对他说:“杨统,你要让这里生机勃勃。”
走出困境的杨统,决心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2021年9月15日,杨统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按下手印时,铜山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都在抹眼泪。杨统说:“我的眼睛没用,但五脏是好的,角膜虽然移植过,其他器官还能救人。”在场的一位医生紧紧抱住了杨统。
如今,“恩惠盲医推拿”成了盲友们的驿站。杨统深知,在这个社会上,还有许多像他这样的残疾人朋友们,正默默忍受着生活的苦难,渴望能有一个自立、自强的机会。于是,他开设了免费培训班,帮助其他盲人就业。每周三的“心灵夜话”时间,大家围坐在一起,黑暗中传来此起彼伏的笑声——那是穿透永夜的光。
去年杨统女儿生日那天,她在杨统耳边说:“爸,我想当眼科医生。”那一刻,杨统摸到女儿脸上滚烫的泪水。杨统知道,这簇由无数人点燃的火种,正在代代相传。
如今,杨统的“追光”之路仍在继续。他联合爱心人士为盲人朋友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并呼吁社会关注残障群体。“虽然我看不见光,但我想成为别人的光。”杨统的善举,正激励着更多人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