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T07

考后情绪如“过山车” 如何平稳度过“考后综合征”关键期? 都市晨报 | 2025-06-20 

本报记者 刘泓雨

高考如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抵达终点,身体与心灵在瞬间经历从紧绷到松弛的剧烈震颤,既有如释重负的畅快,也会有茫然无措的空落。告别高考考场,考生们卸下沉重的学业包袱,但是预想而来的舒畅却没有出现。其实同样的情况,在马上即将完成考试的中考生中也不鲜见。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儿少精神科近期接诊数据显示,有一些高考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剧烈波动或消极的情况。“觉得没劲儿,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感觉考得不好,每天都睡不着。”

别慌!这是患上了“考后综合征”。

破译“考后综合征”,看看你中了几条?

“前一秒还在考场奋笔疾书,下一秒突然被抛进‘自由落体’状态。虽然已经考完试了,但孩子们的压力可不见得就减少了。”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儿少精神一科孙东鹏主任在采访中一语道破。

“考后综合征”是指在考试结束后,特别是中高考等重大考试后,考生在认知、行为和情绪上出现显著变化的一类现象。

孙东鹏主任认为,这种非临床诊断的心理现象,本质是考生在经历长期高压后,面对目标突然消失、结果不确定性时产生的认知与情绪失调。主要表现为过度贬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出现焦虑、抑郁、自卑、自责等情绪。

据孙东鹏主任的心理治疗日志记录,出现“考后综合征”的考生们主要呈现出三大典型特征:

第一种是报复性放纵型:“憋了三年,今天我要通宵!”

很多同学考完就开启“狂欢模式”:通宵打游戏、顿顿烧烤啤酒、连续几天不出门。曾经有个考生考完当晚喝了5瓶冰啤酒,结果患上了急性肠胃炎,差点错过毕业旅行。这种“火山爆发式”放松,身体根本扛不住。

第二种则是空虚迷茫型:“除了学习,我还会干啥?”

小李(化名)考完则睡了三天,醒来却发现不知道该做什么。以前每天有做不完的题,现在突然没了目标,就像手机突然没了信号,心里空落落的。

第三种是焦虑忐忑型:“那道题是不是选错了?”

小张(化名)每天要把数学卷子回想十遍,越想越觉得自己错了两道大题。这种“持续性焦虑”常见于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他们总担心“没发挥好”,甚至出现失眠、心悸的情况。

别担心,这是大脑在“重启”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心理反应呢?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儿少精神二科刘岩医生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汽车突然踩刹车会点头,我们的大脑在骤然结束十几年的‘学习冲刺’后,也会出现 ‘应激反应’。”

首先,是你的身体还没反应过来。大考的前几个月,身体一直处于“战斗模式”,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压力激素持续分泌。刘岩医生表示,适度的焦虑有助于调动身体机能,提升注意力,但是长期承受压力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已经适应了这种压力状态,一旦突然释放,身体必然要寻找另一种平衡。

其次,是目标的突然转移。刘岩医生在接诊了许多案例中发现,在长期备考中,许多考生将大考视为人生的单一终极目标。他们为此搁置兴趣爱好,暂缓长期性的个人规划。当考试落幕,这个长期以来支撑生活重心的“唯一标杆”骤然抽离,而大学规划等新的课题目标尚未清晰浮现,便可能出现“目标真空”。

最后,是因为很多考生社会经验不足,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带来的结果,认为只有考好大学才有“出路”。这种非此即彼的心态给他们带来了过大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焦虑、失眠甚至更严重的身心问题。

因此,刘岩医生特别指出,“考后综合征”不是疾病,而是成长所必经的一道心理关卡,每一个人都应该经历为了目标全速前进后,从迷惘再到柳暗花明,这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如何平稳度过“心理缓冲期”?试试这几招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后的种种情绪起伏总会慢慢缓解,但是在最美好的时光里依然要用一颗积极的心去面对。那么,如何才能从“考后综合征”的状态中走出来呢?

市东方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们建议,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自己“动”起来!

让生活“动”起来,给生活找点“小目标”。这个假期,不用马上想“人生大事”,先定一些容易完成的小计划,让生活多姿多彩。比如一周内看完一本好书、每天背20个英语单词。顺便可以学几项生活技能:比如做饭、开车,上大学后能派上用场。完成小目标时,大脑会产生成就感,帮你快速找回幸福感。

让身体“动”起来,获得饱满的精神状态。别一下子把作息完全打乱,可以每天比考前晚起半小时,早睡半小时。每天抽半小时散步、跑步,培养一项运动爱好。运动可以让大脑分泌“快乐激素”多巴胺,同时也能拥有好看的肌肉线条,一举多得!当然,你一定不会放过和朋友们出去旅行的机会,看看不同的风景,见识各地的风土人情。

让兴趣爱好“动”起来。利用假期,尝试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甚至试着做一次兼职,发传单、当收银员,体验赚钱的辛苦,也能认识新朋友,还可以为大学积攒一些经验。

不管是因为目标缺失或者是对未来的焦虑,请先让自己这颗气球重新“鼓”起来,才能飞上理想的天空。

给家长的“陪伴手册”

当您发现孩子也有了“考后综合征”,请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这不是青春期的叛逆,此时的他们同样需要家长们的关心。

请别当“唠叨怪”。指责、抱怨的话只会让孩子更焦虑,改用“需要爸爸妈妈做什么”的开放式提问,或者“想吃什么?妈给你做”“要不要一起去公园走走?”

请当合格的“倾听者”。如果孩子愿意聊考试,就耐心听他说;如果他不想提,也别硬问。可以找机会一起看电影、打球,用轻松的方式拉近关系。

请用陪伴代替言语说教。进行一些全家旅行、一起学做新菜等互动活动,既能缓解孩子压力,又能建立平等沟通氛围。

“试卷不过一张纸,未来才是一幅画。”正如心理专家所言,高考本质是一场成年礼,考后心理调适能力远比分数更能决定人生高度。就像电脑重启,我们的身心在调整后,会迎来更有活力的状态。无论成绩如何,这个夏天,你都值得好好感受生活的温度。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