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4

彭城“摇人”背后:一座古城的现代引力 都市晨报 | 2025-06-19 

林实功

当徐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大屏亮起“30823”的数字,当现场观众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这不仅是一场足球赛事的胜利,更是一座城市引力的生动注脚。安徽球迷驱车赴约,新疆观众身着盛装呐喊,北京地铁大屏闪现“徐州加油”的应援……五湖四海的宾朋汇聚彭城,揭开了徐州从历史深处走向时代潮头的魅力密码。

千年文脉铸就的城市灵魂,是这座城市最深厚的引力源。

徐州古称彭城,超过5000年的文明史与2600年的建城史在此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基因。这里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穿越两千年风霜,依然闪耀着雄浑气象。狮子山楚王陵的金缕玉衣、龟山汉墓的宏伟结构,不仅是考古珍宝,更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打卡点。博物馆内,AR技术让汉代舞俑翩然“复活”,夜游汉墓项目营造出沉浸式探秘体验。

文脉的传承不只是静态展示。彭城七里文化轴串联起城市千年记忆:北起黄楼,苏轼曾在此留下“黄楼诗会”的佳话;南至云龙山,乾隆行宫松柏苍翠;其间文庙街区的棂星门下,老人追忆青春;非遗市集上,面塑泥人吸引孩童驻足。

历史遗存与苏宁广场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织就“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的立体画卷。

五省通衢的地理枢纽地位,构建起多维度的引力网络。

“五省通衢”——黄楼公园牌坊上的大字,道尽徐州贯通南北的枢纽地位。地处苏皖鲁豫四省交界,京杭大运河与故黄河在此交汇,陇海、京沪铁路纵横穿行,编织出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如今,这一地理优势正转化为现代流量入口:高铁1.5小时交通圈覆盖长三角核心城市,“苏超”比赛日徐州奥体中心22%的观众来自外省,“坐上高铁来看球”成为现实图景。

交通血脉催生经济协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徐州辐射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多个城市。赛事期间,山东枣庄、安徽淮北的助威横幅在看台飘扬,印证了省际交界地区的深度互动。当新疆奎屯观众高喊“远方的徐州亲戚来了”,地理的边界已被情感联结消融。

产城蝶变激发的绿色动能,赋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引力势能。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的生态涅槃诠释了绿色生产力的磅礴能量。贾汪区潘安湖的变迁尤为震撼——昔日的采煤塌陷区,如今烟波浩渺、白鹭翩跹。船娘朱雪宁的祖父曾在此挖煤,而今她驾船讲述“黑金变绿水”的故事,让游客读懂了一座城市在生态治理道路上的坚韧与勇气。

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2024年徐州GDP达9537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占比53.3%,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在“343”创新产业集群中,工程机械产业剑指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绿色低碳能源、数字经济规模均破千亿元。

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让城市引力产生裂变效应。

文旅融合的巧思让历史“活”在当下。汉文化旅游节上,汉服巡游与霓裳秀演点燃激情;伏羊节期间,羊肉汤与烤全羊的香气漫溢街巷。文商旅的深度融合催生消费新场景:户部山古院落内,木工坊将汉画像石纹样刻入文创;回龙窝夜市中,各色摊位生意红火;徐州博物馆藏品丰富,无言诉说着古彭大地的厚重历史,参观者络绎不绝。

真诚服务构筑暖心体验。文旅部门推出“汉符”电子通票,整合百家商户优惠;地铁站提供免费行李寄存,党政机关停车场向游客开放——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场景,正化作城市吸引力的鲜活注脚。

一组数据印证着服务升级的实效:去年,徐州景区接待游客量、消费额同比增幅均超18%,跃居江苏第二。而抖音“宝藏城市TOP5”的热力标签,更是印证着这座城市从“网红”向“长红”的跨越。

当哨声响彻徐州奥体中心,3万多人的欢呼声里,我们仿佛听到彭城古今交响的雄浑乐章。从苏轼抗洪的故黄河到数据奔流的金融服务中心,从汉代诸侯王的陵墓到彭城七里的文创市集,徐州将历史文脉淬炼为城市灵魂,把地理枢纽转化为发展动脉。

30823名观众,是徐州“摇人”能力的具象呈现,更是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引力见证。当新疆球迷的呐喊与安徽家庭的助威汇成声浪,当“有情有义”的城市品格与“赛事+文旅”的产业创新同频共振,这座古城正以包容之姿邀约天下宾朋,在新时代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前方等待它的,必是更广阔的天地、更澎湃的潮声。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