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刘泓雨 图/受访者提供
“洪老师回来啦!”6月7日是高考的第一天,徐州高级中学考点外,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让徐州京师未来实验学校的学子们又惊又喜。他正是洪兴国老师,从1400公里外的吉林四平赶来,为曾在徐州市京师未来实验学校执教过的学生加油助威。
追寻梦想,他从东北来到徐州
洪兴国1998年出生于吉林四平,是通化师范学院历史系的毕业生。2022年夏天,这个从未离开过东北的年轻人,刚走出大学校门,便被徐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优越的区位条件吸引,将目光投向了徐州。
洪兴国凭借着对历史教学的热情与努力,通过了网上面试,来到徐州京师未来实验学校,成功应聘成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
2022年8月,他坐了近一天一夜的火车抵达徐州,一下车便被这里的炙热震撼到了。“那天,感觉这里像个蒸笼一样。”他回忆说,徐州菜的辣也让他有些不适应,“最初吃地锅鸡,舌头都辣麻了,但慢慢就爱上了这里,现在,地锅鸡、米线、徐州烧烤都是我的最爱。”
站上讲台的第一天,洪兴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压力也随之而来。“作为新老师,我生怕辜负了学生和学校的信任。”
一开始,他总是担心漏讲知识点,更害怕被学生的问题问住。“第一次上课时,我的声音都有些颤抖,很担心自己的课学生不喜欢、不认可。”为此,他更加努力地备课,力求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几乎每天都要备课到深夜。
学校对于新教师提供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带教指导,让洪兴国在教学岗位上迅速成长。他把历史知识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用“愈教愈乐”的方式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高中生面临高考,提升成绩是洪兴国的教学重心。“提升成绩就要带着学生一遍遍巩固知识点。那时候,几乎刷遍南通、南京等地的试卷,甚至被学生调侃‘天天带着做卷子’。”
虽然压力大,好处也有,他笑言:“我们就像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一样,都处成朋友了。”
因年龄相近,洪兴国与学生几乎没有代沟。课上,他和学生们能开心地互动,课下,他会和学生聊动漫、打球。“他们下课会塞零食给我。”他眼中闪烁着温暖,“我的每一堂课都有学生的支持,回忆起来还是特别感动。”
忍痛离别,返回东北照顾家人
在徐州的两年,洪兴国不仅深耕教学,更与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利用课余时间,他走遍了徐州的历史遗迹:龟山汉墓的石刻、九里山古战场的苍茫、淮海战役纪念馆的肃穆,都让他对徐州的历史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新年第一天我就去了淮海战役纪念馆,看着那些独轮车和文物,感觉历史就在眼前。”
他还爱上了徐州的生活气息,云龙湖的夜景、云龙山的石阶、街边的米线摊,都成了他记忆中抹不去的风景。“徐州人特别热情,和东北人的豪爽很像,让我这个外乡人很快就有了归属感。”
2024年5月,一通来自家乡的电话打破了在徐州的平静,洪兴国不得不选择离开。
“我妈突发腰椎旧疾,家里又只有我一个孩子,必须回去照顾。”提及离职,他眼中满是愧疚,“原本想带完整个学期,但由于家庭缘故只能提前两个月走,觉得对不起学生。”
离别时,学生们突然的落泪也让他瞬间红了眼眶,“杨安熠哭得最厉害,还有几个学生抱着我不放,那一刻真的舍不得。”
回到家乡后,由于从教的经历,洪兴国选择成为了一名乡村特岗教师。因学校地理老师短缺,他暂代地理课。“地理和历史,这两者是空间和时间的关系,我也会把历史和地理结合起来讲。”他说,“比如讲黄河流域,就会提到古代文明的起源。”
尽管身处东北乡镇,他与徐州学生的联系从未中断——学生们会通过微信问他历史题,分享生活趣事,甚至在他离职半年后,还有学生发来模拟考试的成绩。
千里送考,只为当初那句承诺
“我走的时候跟学生说,等你们高考我一定回来。”这句承诺,洪兴国一直记在心里。随着2025年高考逐渐临近,洪兴国也开始了规划回程。
但他坦言,多少会有些犹豫,“做这个决定其实是非常忐忑的,毕竟已经一年多没见了,学生们也有了新的历史老师。他们见到我反而很尴尬怎么办?”连父母也觉得,既然都已经离职了,而且当下的工作也很繁忙,还有必要千里迢迢地专门去送考吗?
不过也有朋友坚定支持他回来的决心。“我就问自己‘如果没有亲自送考,会遗憾吗?’肯定会!心里得到了这个答案后,我当时就想,无论如何都一定要去。”
洪兴国提前向现在的学校请假调课,将工作安排妥当。6号晚上,他独自踏上18小时的车程。“怕父母担心,我走之前也就没告诉他们,上了火车才给父亲发了消息说我要去一趟徐州。”
6月7日一早,洪兴国下了车便马不停蹄地奔赴考场,当他出现在徐州高级中学考点外时,学生们的惊喜与激动让他觉得一切都值得——“他们一下子全围上来,喊着‘洪老师来了’,完全没有生分。”他在考点外帮着整理准考证,叮嘱注意事项,看着学生们进考场,仿佛从未离开过。
这次来徐州的送考之行让洪兴国意外收获了关注,“很多人知道我回去送考了,不仅有徐州的老朋友,现在的学生也会来问。”
但他很快回归平静。“卸载了抖音,屏蔽了朋友圈,我就是个普通老师,不想当网红。”他说,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无悔”——“看到学生们自信走进考场,我兑现了承诺,也让他们知道,老师永远支持他们。”
如今,他依然在吉林的乡镇学校任教,每天备课、上课,带着学生们认识世界。“我常跟这里的孩子说,要走出东北看看,就像我当年去徐州一样。”
喧嚣过后,他更坚定了教育的初心:“知识会遗忘,但做人的道理和对承诺的坚守,希望他们能记得。”
从徐州到吉林,跨越的是上千公里的距离,展现的是一位年轻教师对教育的热忱、对学生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