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6

徐州公安构建涉诈资金转移立体化防控体系 大额电诈发案率同比下降四成 都市晨报 | 2025-06-12 

本报记者 马国明 通讯员 王彪 王野

针对近期全国高发的“线上诈骗+线下取现+网约车投送”类案件,徐州市公安局创新打造反诈预警模型,推进“小广告”地推引流专项打击和行业联防机制建设,构建起“技术预警+专项打击+社会共治”的涉诈资金转移立体化防控体系。截至目前,已成功拦截取现类案件被骗现金4017万元,避免群众后续损失超1.5亿元,大额电信诈骗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四成。

创新模型精准预警

4月24日15时,市反诈中心“汉盾3期”模型预警:市民李某在多家银行网点累计取现64万元,交易行为异常。反诈民警在长达20分钟通话中,发现李某对资金用途表述含糊,多次提及投资理财,疑似遭遇诈骗。最终,在李某即将送走现金时被成功劝阻,为其挽回全部损失。

“当前诈骗团伙不断翻新作案手法,通过现金托运、购买黄金、购物卡变现等方式逃避资金追查和打击。”市反诈中心副主任马士文介绍,“汉盾3期”模型正是针对这一形势研发的智能预警系统,在超前预警和精准打击两方面发挥极大作用。

据了解,“汉盾3期”模型自2024年10月15日运行以来,已成功预警取现案件251起,避免40万元以上大额诈骗案件121起、百万元以上大额案件3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31人,取现类诈骗案件同比下降72.1%。

专项打击净化环境

4月1日,市公安局对涉非法小广告警情及12345投诉进行梳理、研判,成功打掉一个专门为诈骗团伙提供地推引流服务的犯罪团伙,抓获嫌疑人15名。

“境外诈骗团伙通过雇佣境内人员线下发放、张贴印有涉诈App二维码的小广告,吸引大量青少年、无业人员参与,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城市形象和群众财产安全。”市反诈中心中队长张海波介绍,通过整合各类数据源,构建“人员—设备—资金”关联分析矩阵,建立“一案双查”机制,既打击前端贴码人员,又深挖幕后金主。

针对违法犯罪人员集中在深夜或清晨,选择流动人口多、监管难度大的区域作案,市公安局集中资源开展“人车物网像”全要素侦控,组织社区民辅警、巡特警、城管、网格员等力量,对明确的120余名嫌疑人开展集中抓捕,查扣小卡片3万余张、非法小广告29万余张。

行业联防源头堵截

近日,丰县货拉拉司机王师傅接单时发现:发货人要求将密封包裹送至邻省某地,且强调“不准开箱检查”。王师傅立即反馈到“凤城前哨”微信专群。

丰县公安局反诈骗中心民警找到发货人耐心讲解,发货人意识到遭遇了刷单诈骗,最终成功拦截4.5万元现金。

“该类案件的嫌疑人会指示受害人将打包物品交到网约车司机手中,投送至外地,以实现资金转移。”丰县公安局反诈中心主任王冰说,该局依托“凤城前哨”工作机制已连续拦截新型电信诈骗22起,累计金额258万余元。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方式不断“上新”,市公安局梳理出本地此类案例中涉及的网约车司机所属平台公司,逐一约谈,提升从业人员反诈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对于可疑线索,鼓励相关从业人员主动作为、积极举报,全力协助公安机关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此外,市公安局汇总研判162家金店、43家大型商超的异常消费信息和银行网点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流程优化、宣教结合等方式,构建“预警—拦截—阻断”全链条反诈体系,实现专线互通、实时分享,提升反诈工作效率和精准度。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