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这也是从2021年开始,长护险连续5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长护险作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的重要举措,愈发重要。
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失能人口照护服务需求,提升护理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让失能人员真正受益?徐州的探索值得借鉴。
“社保第六险”在我市实现制度保障全覆盖
长护险,全称长期护理保险,被称为社会保险“第六险”,旨在为参保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长期失能后的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
作为省内最早试点城市之一,徐州长护险制度已稳健运行近8年。2022年1月起,徐州在全市推广长护险,实现制度保障全覆盖。截至去年6月底,全市927.53 万人参保,实现了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的全覆盖,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已实现长护险制度区域全覆盖的城市。
徐州深入倾听失能人员心声,紧扣失能家庭痛点,以创新服务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长护险不仅可报销长期护理服务费用,还能通过专业服务,为失能人员家庭减轻负担、提升生活质量。徐州市社康老年服务中心是一家为老年人、失能人员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每个月都会有很多老年人因为疾病或是意外变为失能、半失能群体,需要长护机构上门进行生活照料或是医疗护理的需求量很大。”社康集团长护险服务事业部部长陈琛说。目前,徐州有近6万参保人享受长护险待遇。
筹资机制上,徐州明确政府、单位、个人三方筹资比例,2022年起,全市统一标准为每人每年70元,其中个人缴纳20元,医保统筹基金筹集30元,政府补贴20元。特殊人群的个人参保费用由政府全额补助。
家住鼓楼区拾屯街道的陈先生,因脑梗后遗症导致重度失能。2023年7月起,长护险护理员石师傅开始为其提供上门服务。石师傅严格按照康复流程为陈先生进行肢体训练,从最初的肌肉张力逐渐恢复,到能够在搀扶下坐立,再到如今能够短暂站立,陈先生的身体机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85岁的张淑梅因长期患病卧床,生活无法自理。她的子女为其申请长护险补助,每月近5000元的护理费得到了有效缓解。
长护险不仅可以报销长期护理服务费用,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服务,让失能人员的家庭成员在繁重的照护事务中获得“喘息”,有效减轻失能人员家庭负担的同时,提升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保障失能群体权益、减轻家庭负担、推动护理产业发展等方面,长护险成效显著。
租赁服务缓解失能人员燃眉之急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失能人员家庭所面临的普遍困境。辅具租赁则能够缓解这些家庭的燃眉之急。目前,全省已有包括徐州在内的5个城市拓展了居家辅助器具租赁服务,为失能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电动护理床对于失能人员来说是一件刚需产品,极大地减轻了护理的难度。然而,由于其大几千元的价格以及不确定的使用时长,许多家庭不愿意自行购买。”徐州一家居家辅助器具租赁服务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帮助失能人员家庭“喘口气”,2023年2月起,徐州全面推行了长期护理保险辅助器具政策,提供电动护理床、多功能轮椅等11类与失能人员生活护理密切相关的辅助器具,至今已有2000多个失能人员家庭受益。
市医保部门有关人员表示,长护险全面推开后,辅具行业前景广阔。
普惠金融“贷”动养老机构稳定运营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养老机构收入来源之一是老人月费,由自费和长护险报销组成。在资金到账之前,机构需要提前垫付,常面临资金紧张问题。
有养老机构人士透露,在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面临“钱袋子”难题。如何让资金能流动、衔接起来,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幸运的是,部分银行向这些养老机构伸出援手,给他们提供普惠性贷款,帮助这些养老机构撑起“钱袋子”,有效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据了解,我市不少银行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养老领域投入,针对养老机构推出多项支持举措。在长护险制度推出后,部分银行推出优势专项产品,为养老机构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撑起资金“钱袋子”,保障其稳定发展。
“金融助力养老,帮助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我市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未来养老机构对金融的需求会继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