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庆泉
如今,油条已是常见之物,但我对它情有独钟,偶一为之,兴味盎然。
由此不免想起几十年前一件令人难以忘却的往事。
那时我在盐城读书,从学校返家,或从徐州返校,都有长途汽车可乘,但票价不菲。为了省钱,我们往往先乘火车到镇江,然后过江从扬州的瓜洲坐船到盐城。坐火车学生票半价,坐小火轮船,普通舱才2元多一点。这对我们这些一文不名的穷学生可是很有吸引力的。坐小火轮还有这一优惠,即每位乘客可以买到一钵子米饭,不要粮票!多好!
如不为此谁去坐这低矮潮湿不洁的小轮船,受此窝囊罪?那小火轮慢得要命,如同乌龟在爬行,从船上可以看到岸边几乎与船同速行走的路人。
那时我们常在南京中转。
有一年冬天,不记得是从盐城返徐还是从徐返校。反正得路过南京拥挤不堪的,熙来攘往的下关火车站。
早晨,夜色朦胧,睡眼迷离。天还没大亮。我便背着行李到一个摊位上买了一根油条和一个烧饼。
付钱后转身向广场外走去……
谁知这时突然有人从我背后走来,猛力把我手中的油条、烧饼抢走,然后飞奔而去。
我茫然无措地站在那里。
他跑了约10余米后停下,转脸看看我,然后对着油条连连吐了几口唾沫……
面对这一幕,我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啊!原来如此。
那人见我不追赶,且毫无反应之后,边吃边走安然向远方走去……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是粮食充足了人们才知道礼节,衣食充足人们才知什么叫荣辱。
《礼记·檀弓下》里有个“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说的是古代齐国遇到大饥荒,富人黔敖煮了粥放在路旁,等待饥民来吃。这时有位饥民走过来想吃,黔敖不太礼貌地喊道:“嗟!来食!”(喂!来吃吧!),饥民大哥很生气,说,我就是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才饿到这地步的。
于是他拒绝接受。黔敖见状,赶快向他道歉,但那人“终不食而死”。
曾子听说这事后,说“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意思是说,这点事不值得生那么大气,既然人家赔礼了就应该吃。
我想,眼前这位抢夺油条老兄看样是饿极了,不然何至于此?
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如今,我对这位不知姓名的老兄非常同情,毫无责难之意、记恨之心。
弹指一挥间,国家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如今,国富民强,人们丰衣足食,何愁吃穿?然而也不应该忘记过去那食不果腹饥荒年代。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每一念及,常令人扼腕叹息……
今昔对比,相差何啻千里!
但愿今后再也不会出现那样尴尬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