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瑾
端午佳节,徐州市内龙舟竞渡、粽叶飘香,体育+民俗的激情和着国潮汉风,燃动全城。
6月1日,距徐州千里之外的河北省涞源县华中小镇,徐州文旅亦通过CCTV-4《中国文旅大联欢》直播活动,为全国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山水文化之旅。
让世界看见中国美
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于端午假期在河北保定华中小镇开展《远方的家》特别节目《中国文旅大联欢》(国风文化篇)大型融媒体直播活动。来自福建、四川、江苏、山东等全国20地的省市文旅代表团受到邀请。
该活动以文旅为主题,通过线上互动和线下演出的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式东方美学,为广大中外网友推介中国旅行的实用攻略。
千年汉文化,一城山水情。近年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以历史积淀+生态蜕变的加速度,实现了从“百年煤城”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变,为徐州文旅繁荣夯筑了坚实基础。
此次受邀在央视平台直播推介大美徐州,既是对徐州文旅的肯定,也是展示国潮汉风、增进文化自信的良好契机。
国潮汉风拂润彭城
6月1日下午3时,徐州文旅推荐官褚浩,贾汪区马庄村党委书记、村主任王侠做客直播间,与央视主持人孟盛楠、嘉宾小黑诸鸣在对谈中,拉开了千年古彭城的文旅画卷。
褚浩首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徐州的文旅宝藏:“国潮汉风”的深厚底蕴、“快哉徐州”的轻松惬意、“彭城七里”的流光溢彩、“徐州美食”的热辣滚烫。当介绍徐州烧烤羊肉白串时,小黑诸鸣回顾了此前探访徐州时留下的美好记忆,特别提到了见证徐州悠久烧烤历史的汉画像石烧烤图。
镜头转向直播间的另一侧,6位身着汉服的徐州汉乐乐团青年演员,通过古典乐器五弦琵琶、古筝、埙、中阮、木鱼、笛子,深情合奏《汉韵悠扬》,国风雅乐在音符间流淌。
徐州文旅的推介与表演,让主持人感叹徐州是一座值得深读的城市,到徐州旅游,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旅行方式。
徐州“好物”宠粉不断
直播中,徐州文旅推出多重“宠粉”政策,包括面向入境游游客及在徐外籍人士发行“国际友城彭友卡”优惠卡、携手滴滴出行为游客送上2万份总价值超500万元的滴滴消费券包、“汉符云游记”惠民册第四季等,推介彭城七里文创特产好物,多视角呈现徐州国风文化魅力。
粽形香包、真棒香包、如虎添翼香包……王侠在直播中介绍了贾汪区马庄村将小香包做成大产业、引导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创新举措。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也是一次国风文旅的全媒体展示。直播平台涵盖CCTV4、央视文旅、《远方的家》全媒体矩阵号以及文旅大V账号。截至6月1日19:30,活动全网触达超3亿人次,#中国文旅大联欢#等主话题总阅读量达10.2亿。近70家新媒体账号同步拉流直播,在线观看人数累计超过640万。《新闻联播》、《中国新闻》、央视新闻、中新网、光明网、中青网、中国日报等近40家主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推介,央视频连续两日在首页核心位置重点推荐,单条短视频播放量最高破百万。
直播间外,在华中小镇举行的线下非遗市集展示展销活动中,徐州马庄村带来的数十款原创香包,受到各市文旅同行与游客的欢迎。
■消费新观察
年轻人的端午节,很新!
本报记者 邓璇
看一场激动人心的足球赛,把赛龙舟玩出新花样,去各种大集里感受生活的烟火气……追求“松弛感”的这届年轻人,正在用全新的方式打开传统节日——端午节。
难得的节假日,仪式感必须安排上!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千篇一律的节日模式,而是以崭新的形式向传统文化致敬。
这一点从花样百出的艾草装饰中可窥见一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挂艾”行列,他们不只是简单地将艾草挂在门框上,而是追求更具个性化的表达。商家们准确get到年轻一代的消费心理,紧跟潮流推出各种创意产品吸引年轻群体。
不少人走进花店,挑选五彩丝线、菖蒲叶、香囊挂件,亲手编织出兼具美感与寓意的“端午花束”。在社交媒体上,“艾草DIY教程”“端午花束创意”等话题热度攀升,年轻人用个性化的表达,为传统习俗注入新的生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对端午节的“仪式感”正突破“家门”界限,向更广阔的城市延伸。
相比以往回家团聚的过节方式,如今更多年轻人倾向于带着家人一起出门游玩。今年端午节与“六一”儿童节假期重叠,短途自驾游、家庭亲子游人群大幅增加。
城市也在用实实在在的节日内容积极回应年轻人。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徐州在节日期间推出了88项文旅活动,涵盖传统节俗、文化雅集、亲子互动、休闲娱乐等领域,让来徐的大小朋友都能玩得尽兴。
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正是因为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赋予它新的意义。如今的年轻人,既尊重传统,又敢于创新;既追求仪式感,也不失烟火气。
他们用个性表达连接古老文化,用城市空间拓展节日边界,让端午不只是“家”的节日,也成为“城”的记忆。这样的传承与创新,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