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民间借贷因灵活便捷,成为不少人解决资金需求的选择。然而,看似简单的利息约定,却可能暗藏法律风险,不少人因对“年息几分”理解不一,最终陷入纠纷,既伤了和气,又损了钱财。近日,邳州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因利息约定不清而引发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基本案情
张某和赵某系朋友关系。2022年7月30日,赵某向张某借款5万元,并出具借条一份,约定借期一年,年息1分。借款到期后,因赵某未能偿还借款,张某遂提起诉讼,要求赵某偿还借款本金5万元及利息。
庭审中,双方对欠款数额无异议,但是对借条中“年息1分”的含义有不同意见:
出借人张某认为,按照交易习惯,“年息1分”应为年利率10%;而借款人赵某则认为,1分是指1%,借条上写的“年息1分”,故而借款利率应为年利率1%。针对赵某的观点,张某进一步提出不同意见,其认为,如果认定年利率1%,该利率远低于借款时的银行年利率,基本接近无息,如果想无息借给赵某使用,借条中也没必要约定利息。双方为此争执不下。
法院审理
法院审理认为,本案争议焦点系“年息1分”的利息约定应当如何认定。
案涉当事人对借条中“年息1分”的理解有争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故在解释合同条款时,应当优先依据文本的词句进行文义解释。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利率“分”的解释:“分,年利一分按十分之一计算,月利一分按百分之一计算”;同时,按照民间借贷的交易习惯,订立借款合同的目的,如果将“年息1分”理解为年利率1%,明显低于银行利率,显然并非原告本意。
综上,在对条款词句进行文义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民间借贷交易习惯、合同目的,本院认为借条约定的“年息1分”应理解为年利率10%,故判决赵某偿还张某借款本金5万元及按年利率10%标准支付相应利息。
法官说法
民间借贷活动看似简单,往往暗藏风险。本案中“年息1分”的争议,深刻反映出当事人对传统利率表述缺乏清晰认知。“分”“厘”作为传统利率计量单位,在“年息”与“月息”的不同语境下,所代表的利率数值差异巨大,一旦约定不明,极易引发纠纷。
法官提醒,无论是出借人还是借款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务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对于借款金额、款项交付方式、还款时间、借款利息、保证方式等关键条款,都应采用准确、清晰的表述。涉及利息约定时,必须明确是按年利率还是月利率计算,切不可使用模糊表述,如仅写“息几分”等,以免因双方理解偏差导致纠纷,最终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造成经济损失。通过规范合同条款,能够有效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民间借贷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