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刘泓雨 图/本报记者 秦媛
时值五月,徐州工程学院87岁退休老教授朱新兰又一次回到校园,她拿出20万元积蓄,设立了徐州工程学院“青蓝奖助学金”,勉励青年学子矢志向学。去年,她主动与徐州工程学院联系,将其老伴——徐州工程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原所长杨洪清教授生前手稿、著作研究成果等23箱,语言文字类图书2600余册,以及各类校史资料、照片等1700余件珍贵物品,全部捐给徐州工程学院。
在耄耋之年,朱新兰又一次达成薪火相传的重任,这也是她和老伴两人共同的夙愿。
杏坛伉俪的育人初心
朱新兰祖籍泰兴,家学渊源,父亲朱右白先生毕业于清华国学院,师从梁启超。朱新兰高中毕业于南京汇文女中(女四中),后考入苏北师专(扬州大学前身)。1959年,刚毕业的朱新兰响应国家号召,秉持“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干劲儿,奔赴新沂乡村中学任教。
朱新兰曾辗转新沂的多所学校,教授多门学科,执教的身影留在乡村的三尺讲台。在这里,她遇见了同为苏北师专毕业的青年教师杨洪清。两人以书为媒,从汉字研究中觅得共鸣,从此携手开启一生的文字学探索。
研究起始于对教学中所遇问题的解决,因为发现学生错别字较多,杨洪清从图书馆借来仅有的半部《说文解字》,从象形、会意讲起,利用偏旁部首讲解字意,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规律。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少了,也让杨洪清看到这项研究的价值。1984年和1986年,夫妇二人相继调到彭城大学任教,从此扎根高校。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研究却依然每日不辍,“解形说义”的教学理念也有了更精深的研究支持。
文字愚公的学术跋涉
现任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的薛以伟,是当年和二老一起进行语言文字研究的学生,他回忆在两位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的日子时说:“研究场所除了老校区的办公室就是老师的家里。那个年代没有空调,夏日酷暑,研究资料都是纸张也不方便开风扇。”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杨洪清和朱新兰在汉语言文字学领域取得开拓性的成就。
杨洪清在传统“六书”基础上独创“新六书”理论,实现了汉字教改与辞书编写的十个“全国第一”:首个规范现代汉字字形解释,第一个将“新六书”理论运用于训释简化字,第一个整理名副其实的现代形声字,独创“一步检字法”,出版了第一部研习高频字的丛书……这些突破让汉字教学从枯燥走向生动。他们历时十载打造的《高频字快乐快速学习丛书》12册,以歇后语、绕口令等趣味形式,让识字成为“快乐工程”。
南京师范大学著名语言学家徐复教授曾为杨洪清出版的一部字典作序,给予“集古今蒙学之大成,开科学识字之新路”的高度赞誉。
更令人动容的是两位老教授深耕学术传承的执着。纵览他们的学术生涯,令人感慨的是二老在年近90岁高龄依然在坚持做研究。杨洪清主持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字的系统与应用研究”于2017年结项;申报了国家后期资助项目——近300万字的《异名大辞典》。
2023年,93岁的杨洪清在ICU病房手书遗愿,嘱托朱新兰再出版三本字典,朱新兰忍着悲痛继承老伴的未竟事业。如今,《小学初年级字典》已付梓,这是两位学者生命不息、研究不止的精神见证。
文化使者的海外征程
为推广国际汉语,杨洪清、朱新兰两位老师化身为文化传播的“摆渡人”,贡献了汉字文化跨越山海的力量。
他们曾7次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讲学,行程11万公里,培训华文师资1600余人,听众达6万余人次,在海外媒体发表文章40多篇,获得大量国际赞誉。
1997年—1999年,夫妇二人连续三年赴新加坡培训华文教师,《快速识字字典》曾在当年登上新加披畅销榜首。
在马来西亚,华裔学生面临“要学三国语言”的困境,渴望快速识字,如大旱之望云霓。二位老师独创的快速、快乐“双快”识字法如甘霖润泽。应用此种识字法,当地华文老师们的教学效率显著提高,低年级学生一学年能识1000字。华裔们赞叹说:“过去只知庖丁解牛,神;现在方晓杨朱解字,妙!”海外小华侨们更是尊称二人为“华语爷爷”“华语奶奶”。
一生一事的公益坚守
从新沂乡村到徐州高校再到七下南洋,“奉献”二字早已是杨洪清与朱新兰夫妇俩的日常。有人问朱新兰,将积蓄和研究成果捐出来是在杨教授生前就商量好的吗?她不假思索地回答:“用不着商量,我现在做的都是他生前我们一直坚持的事。我们的一切也都是学校、国家培养出来的,理应把这些捐献出来。”
早在新沂工作时,朱新兰和杨洪清就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资助困难学生。
1996年,夫妇俩拿出2万元积蓄在徐州工程学院设立“青蓝奖教基金”,激励教师们积极开展科研创新。
2008年,中国文字博物馆收到的第一笔社会捐款1000元,就是杨洪清和朱新兰捐的。
二老还在朱新兰的故乡泰兴市,以其父亲的名义设立了“右白奖教金”,以母亲的名义修了一段路,坚持多年为家乡的残疾人、孤寡老人捐款,还曾给残联捐赠过1000本《快速字典》。
几十年来,他们曾到国内100多所中小学义务推广科学识字法,仅是字典、图书就捐赠了10000余册……
师者风骨的“青蓝”回响
朱新兰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正是在二老的无私奉献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者风骨得以昭彰,也深刻影响到后来者的人生信条。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大三学生张思悦说:“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深刻鼓舞了我,让我有勇气面对更多挑战。”薛以伟在捐赠仪式上谈及恩师更是几度哽咽:“我知道杨老师对我还有更多期待和厚望。”
“青蓝”二字寓意深远,徐州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洋在捐赠仪式上表示:“徐州工程学院建校66载,涌现出很多像杨洪清、朱新兰教授这样的‘四有’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以身作则、润物无声,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修养,实践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追求和期望,也必将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徐工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