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

06

社区里的 “临时女儿” 杨雯用爱撑起七旬老人的天空 都市晨报 | 2025-05-20 

本报记者 孟丽

近日,泉山区和平街道春雨小区朱女士家中上演的暖心故事,成为社区里口口相传的佳话。这不仅彰显了一位基层社区干部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更体现了邻里互助的温情。

居民遇困境,社区干部伸援手

春雨小区的居民大多为老年人,彼此相处融洽。泉山区和平街道苑南社区副主任杨雯,便是这个大家庭的 “贴心人”。今年50多岁的她,经常活跃在各个小区,居民们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朱女士今年74岁,独生女定居国外,老伴身患多种疾病、行动不便,平时生活全靠朱女士一人操持。今年2月,朱女士在家中不慎摔倒,导致腿部骨折,因女儿无法及时回国,生活瞬间陷入困境。起初因无人照顾,她选择在家静养,但情况未好转,3月不得不住院治疗。住院期间,朱女士联系到杨雯,希望申报老年人意外险。

得知情况后,杨雯毫不犹豫地承担起帮助责任。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她频繁出现在朱女士家中,帮忙做饭、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还为朱女士老伴买药。这些琐碎之事,杨雯做得一丝不苟,从未有过怨言。

“杨主任,你快坐下歇歇吧,我这腿疼得厉害,走不了路,看你忙前忙后的,我也帮不上忙,真是急人!” 朱女士看着忙碌的杨雯,心疼地说。“没事没事,您别着急,一会儿就把饭做好了,不用放在心上。” 杨雯一边说着,一边笑着回应。

朱女士回忆起这些日子经历的点点滴滴,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她告诉记者,自己腿部骨折后无法行走,杨雯就用轮椅推着她去医院复诊。医院科室分散,每次复诊都要楼上楼下奔波,杨雯从不嫌麻烦。“杨主任其实也50多岁了,不是年轻人了,看她累成那样,我真是又感动又心疼,她就像我的亲闺女一样,对我和老伴照顾得无微不至。” 朱女士说。

贴心如女儿,善举温暖邻里

5月初,朱女士的病情出现新变化,骨折引发并发症,需到南京的医院进一步就诊。杨雯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帮忙订票、预订宾馆、联系医院,将所有事宜安排妥当,并承诺陪同就医。因朱女士行动不便,车站安排她们提前一小时到站。“我们坐的车6点30分发车,当天凌晨4点多,杨雯的爱人郑泉敏(西苑派出所民警)就开车把我们送到车站。郑泉敏非常支持杨雯的工作,一路上多次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下车后还反复叮嘱,直到车站工作人员过来帮忙,才放心离开。” 朱女士说。

在南京就诊的两天里,杨雯全程陪同,推着轮椅带朱女士穿梭于医院各科室之间,忙前忙后挂号、排队、取药,一刻不停歇。其间,朱女士需做一项检查,因排队等候时间较长,杨雯始终陪伴在旁,耐心安抚她的情绪。“当时我腿疼得厉害,心里也着急,杨主任一直握着我的手跟我说话,让我别害怕、放宽心,那一刻,我真的流泪了,觉得她就是我的亲人。” 朱女士说。

有了杨雯的陪同,朱女士在南京顺利就医,返回徐州的路上,杨雯细心照料,生怕她有任何不适。回到徐州后,朱女士的老伴忍不住说:“杨主任对我们太好了,她年纪也不小了,还这么操心,就像我们的女儿一样,我们心里无比感激。”杨雯总说:“不用客气,谁家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这是社区工作者的本分。”

其实,杨雯的父亲已92岁高龄,母亲也88岁了,平时她一边上班,一边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尽管如此,她仍抽出时间帮助朱女士,每天忙得像陀螺。朱女士打心底里感激这位为居民排忧解难的基层好干部,她动情地说:“杨主任不仅是我们社区的好主任,更是我们这些需要帮助的老人的贴心人。”

面对采访,杨雯谦虚地表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辖区居民遇到难处,我理应伸出援手。” 她的善举在社区传开后,居民们纷纷点赞,称赞她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好干部。正如朱女士的邻居王阿姨所说:“杨主任真是个好人,她对朱大姐的照顾我们都看在眼里,她用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关心和帮助。”

杨雯的无私奉献,不仅温暖了朱女士一家,更让整个社区洋溢着爱与关怀。她用善举照亮了居民的心,展现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她身上,居民们看到了基层干部的初心使命,以及对居民的深情厚谊。杨雯用行动证明,基层干部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居民生活中的贴心人。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