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璇
国风市集是换装游戏打卡点,livehouse是情绪释放服务器……最近,不少年轻人都迷上了“买文化”,比起物质消费,他们更愿意为一场展览、一本小众诗集、一次陶艺体验买单。
年轻人究竟在“买文化”的过程中寻找什么?要理解这一现象,首先要弄清楚:怎样的“文化”最受年轻人青睐?
走进户部山,总会看到很多年轻人穿着汉服拍照打卡;在回龙窝街区里,体验非遗手工艺品制作的年轻人络绎不绝;一到节假日,各种脱口秀、演唱会、相声等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不难发现,徐州年轻人喜欢的文化产品往往兼具审美价值和情感共鸣。国风汉服、非遗体验、先锋戏剧……这些内容不仅承载了文化符号,也传递了独特的生活态度。年轻人愿意为有设计感、有故事性的文化产品付费,正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中寻找到自己的影子。
“买文化”本质上是年轻人寻求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方式。打卡网红书店、晒出观展照片、分享演出心得,已成为朋友圈中的常见场景。这种趋势赋予了文化消费一种社交属性,年轻人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还能在社交圈中找到共鸣。
文化消费为何能让年轻人如此“上头”?正如一些专家所说,需求驱动是动因,文化自信才是深层根源。从博物馆内的沉浸式展览,到文创品牌跨界合作,再到有内容、有思想、有创意的文艺演出……徐州从供给侧发力,努力探寻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点,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这一系列举措打破了传统思维,让文化产品不再“曲高和寡”,而是可听、可看、可感。供给与消费的双向奔赴,让“为文化买单”成为一种消费习惯,推动文化消费热度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