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翔宇
26岁的贾先生在我市某企业工作。近两年,他陷入一种难以解释的困境,比如反复纠结人为什么有5根手指,控制不住地要求自己走路必须先迈左脚,否则就要倒回去重走……种种荒诞的行为最终让他丢了工作。在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四科接受系统干预后,贾先生逐渐恢复正常。该科主任医师靳自斌指出,这类看似离奇的行为,实则是强迫症的典型表现。
强迫症是一种高发精神疾病,平均发病年龄仅20岁,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其核心特征是“强迫与反强迫”的拉锯战——患者明知某些想法或行为毫无意义,却如同被无形的锁链束缚,陷入反复的自我对抗。贾先生反复确认走路姿势的行为,正是典型的强迫性行为,这类患者往往通过重复动作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却在一次次反复中消耗大量精力。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通常有以下典型症状。强迫观念,反复思考无意义的问题(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对微小错误的过度担忧、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暴力或亵渎画面;强迫行为,反复洗手至皮肤破损、多次检查门锁或电器、严格遵循特定的行走路线或动作顺序(贾先生的“左脚优先”行为正是这类仪式化动作的典型表现);心理冲突,患者常陷入“想控制却无法控制”的痛苦循环,这种自我对抗会进一步加剧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靳自斌表示,强迫症的危害远超表面行为,患者常伴随严重的时间管理障碍、社会功能受损,甚至引发抑郁、焦虑等共病,其在青年群体中的高发性尤其值得警惕。他提醒,强迫症与普通的洁癖或谨慎有本质区别,患者的行为往往超出常理,且伴随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若发现身边人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引导其寻求专业帮助。
“强迫症就像心灵的‘死循环’,但科学的干预能帮助患者打破这个循环。”靳自斌强调,通过多维度的心理评估和个性化干预方案,可帮助众多患者重获生活掌控权。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心理健康,让更多人能在专业支持下,走出思维和行为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