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应好友老周之约,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我踏上了扬州古城的石板路。“到扬州不看瘦西湖,就像吃蟹黄汤包不蘸醋。”老周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他说要带我去看瘦西湖最动人的晨光。
天光初现时,氤氲的晨雾正温柔地笼着湖面。我俩从大虹桥入园,脚下青砖还带着露水润泽,垂柳新抽的嫩芽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真像《扬州画舫录》里说的“柳色黄金嫩”。忽然,几声清亮的鸟鸣划破寂静,原来是早起的黄鹂在枝头梳洗羽毛。
“你看这湖水,像不像上好的碧螺春?”老周指着微波轻漾的湖面说,“瘦西湖的妙处全在‘瘦’字,就像工笔画的留白,要品出水面倒影里的楼台才算会看。老人们常说,瘦西湖是玉带河遗落的翡翠,二十四桥就是系玉带的银钩呢。”我们沿着长堤春柳漫步,湖心岛上的野鸭排成“人”字形游过,在水面上拖出长长的银线,好似一幅水墨画卷。
转过月观,五亭桥的金色檐角已挑破薄雾。这座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誉为“中国最美桥亭”的建筑,五座方亭如莲花绽放,朱红廊柱倒映在十五个桥洞构成的水月里。“这座五亭桥,是当年乾隆南巡时,工匠们用扬州盐商进贡的楠木搭建的。你知道为什么又名莲花桥吗?”老周倚着雕花石栏,“传说,建桥时工匠梦见观音踏莲而来,第二天就在桥基挖出一块天然莲花石。”说话间,几只白鹭掠过桥顶,翅膀在雾气里划出银亮的弧线。
晨光忽然穿透云层,整座桥霎时镀上金边。北望白塔倒影与桥洞圆月交叠成趣,南看钓鱼台三面临水的画框里,竟真有个蓑衣老者在垂钓,仿佛郑板桥笔下的水墨人物活了似的。老周笑说这是景区安排的彩蛋,我却更愿相信是瘦西湖的灵气所化。
转过钓鱼台,老周忽然扯住我的衣袖:“快看檐角蹲着的那只石兽!”琉璃瓦上蜷着只青苔斑驳的貔貅,爪间还扣着半枚铜钱。“老辈人传说,乾隆在此垂钓时,这石兽偷偷吞过御赐的金钩。”他的笑声爽朗而清脆,惊飞了瓦当缝里筑巢的翠鸟。
行至熙春台,这是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碧瓦飞蒿、富丽堂皇,得名于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相传,乾隆曾在此为母亲祝寿,故又称“春台祝寿”。来到二十四桥,正有导游为游客讲解,只见这座单孔拱桥的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导游指着碑文说:“杜牧诗里‘二十四桥明月夜’说的不是桥的数量,而是桥栏雕着二十四位吹箫玉人。传说古时有二十四位仙女在此弄箫,每块桥板都对应着节气。其实这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月夜数桥洞,真的能看到二十四个月亮呢。”恰有身穿藕荷色旗袍的姑娘抱着琵琶走过石阶,吴侬软语的《茉莉花》混着玉板桥下的流水声,竟分不清今夕何年。
漫步玉板桥头,忽然闻到清冽花香。老周说,这是琼花独有的冷香,顺手指向土丘上的古树。这株已有三百岁的琼花王,满树雪白如玉的花球在春风里轻轻摇晃,每一朵花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花瓣层层叠叠,细腻柔软,仿佛轻轻一触就会融化在指尖,它那卓尔不群的风姿,给人以清秀俊雅的视觉享受,难怪隋炀帝要开运河三下扬州观琼花。花影落在徐园碑廊的砖墙上,与有草书“清代第一”之誉何绍基的墨迹相映成趣。
午后忽落细雨,我们躲进冶春茶社。雕花窗棂外,画舫正缓缓穿过钓鱼台的圆月门洞。船娘吴语软糯的解说声混着雨打芭蕉的声响飘进来:“各位看官,前面小金山可是用浚湖淤泥堆成的,当年盐商为给老母亲祝寿……”老周给我斟上绿杨春茶:“这故事还有下半段呢,其实堆山是为遮掩运送贡盐的船队。”
雨歇时登上月观,满湖春色映万千景象一览无余,令人陶醉。老周忽然轻声哼起扬州清曲,婉转的腔调里依稀能辨出“青山隐隐水迢迢”的词句。一会儿细雨又起,抬头望见二十四桥隐在烟霭里,终于懂得郑板桥为何说“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浸润在细雨里的瘦西湖,连空气都沁着琼花的甜香。
暮色渐浓时,我们在二十四桥茶馆歇脚。店员端来的翡翠烧卖晶莹剔透,虾仁像裹在晨露里的珍珠。凭栏望去,晚霞正把五亭桥染成绯红色,归巢的白鹭掠过徐园黛瓦,恍如穿越千年时光。老周说瘦西湖最妙的是四时不同景,春看烟柳夏观荷,秋赏明月冬听雪,说罢又给我续了盏茶。
归途经过静香书屋,门楣上“两堤花柳全依水”的楹联在暮色里泛着微光。我想起晨雾中初见的惊艳,雨中画舫的悠然,还有那些散落在亭台楼阁间的古老传说。瘦西湖的美,处处透着江南的玲珑心窍,恰似扬州师傅手作的烫干丝,看似清淡却回味悠长,要亲身走一遭,才能品出千年文脉浸润的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