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瑾)近日,江苏省网络作协副主席、徐州市作协副主席骁骑校的小说《下一站,彭城广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作家出版社、番茄小说联合主办。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抖音集团、番茄小说等相关负责人及高校学者和文艺评论家共20余人参加。
小说选取明末、民国末期和当下三个时间段,以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为故事发生的空间,由一座承载着时空叠加与转化功能的地铁站为中心点,描述了主人公徐良和李可健及其周边人物在不同时代中的际遇,展现出烟火人间的底层生活百态。该作品于2023年6月在番茄小说APP连载,并在2024年底荣获第五届“金桅杆”网络文学奖。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认为,作品中的彭城广场既是城市的物理空间,又是城市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这里汇聚成一种独特的网络。作品大量运用徐州方言词汇,并穿插地方美食,这种“在地性”写作尤为珍贵。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评价,作品对穿越手法的创新运用,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的连接,完成了更广阔深远的表达。开掘了城市文化与地域文学的书写样式,是一部“徐州传”。
“徐州是南北交通枢纽,兵家必争之地。交通是徐州的重要元素,交通也串联起徐州的各种生活方式,深入到各个家庭、地铁、广场。”《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评价,小说把徐州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地缘性、特殊文化背景的城市把握得非常准确。
徐州市委宣传部始终把支持文艺精品创作作为重要职责,多措并举为文学创作提供坚实保障,并积极搭建创作采风平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窦铜顺评价,《下一站,彭城广场》是讲好“徐州故事”、传播“徐州声音”的又一力作。下一步,徐州将积极推动文学作品与文旅活动深度融合,让文学IP转化为可感可及的文化体验。
“在完成《长乐里:盛世如我愿》后,我就计划为家乡写一本书。”研讨会上,骁骑校回顾了2023年在徐州地铁深入体验生活的经历,坦言书中融入了诸多自己对徐州生活的记忆,许多人物皆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在这部作品创作过程中,他尝试突破网络文学边界,舍弃早期作品直白粗浅的“爽感”,期待读者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另一种抚慰到心底的“爽感”。
自2007年开始创作网络小说,骁骑校已创作了2000万字作品。4月10日,骁骑校在接受北京新闻广播专访时,介绍了彭城广场之下的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彭城广场地铁站免费为游客寄存行李箱的暖心之举,为徐州文旅代言。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