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瑾 摄影报道)在“山有云气,蜿蜒如龙”的9节云龙山上,散落着十几座年代不同的亭子。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位于第1节山的怀古亭,被列入“四普”徐州新发现。
从云龙山北门上山道拾级而上,转入西侧小道后,即到怀古亭。怀古亭为近代所建,石柱、六角攒尖顶、飞檐翘角。亭周围苍松翠柏,草木葳蕤。
在道路旁的“怀古亭”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日韩四种文字这样写道: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登山于此,并作出“绿化荒山,变童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后人命名此亭为“怀古亭”。
亭前一块椭圆的石头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登临处”,为近年来云管委所立。在还没有绿化的徐州解放之初,在怀古亭登高望远,全城尽入眼底。
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认定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开展文物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的全面评估,进行本体确认和时代确定。市文广旅局文物处处长耿道伦介绍,怀古亭属于1840年以后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重要关联的近现代重要史迹,所以予以认定。
云龙山的怀古亭,不但留下了伟人足迹,也见证了徐州“绿化荒山,变童山为富山”的时代巨变。
民国《铜山县志》记载,徐州群山土少于石,无林木之饶,且时见侵于樵牧,往往绵亘数十里,望之童然。1952年,毛泽东主席来徐视察工作,在云龙山上发出植树号召之后,徐州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展开了植树造林运动。
徐州文史学者,今年92岁的王大勤回忆:“1956年至1962年,我在四中读书,老师每年都带领我们到山上植树造林。每当回忆这段经历,我就会想起郭小川的诗句,‘青春的魅力,应当让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分’。”
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徐州在植树造林中持续修绿复绿,主动增绿扩绿,厚植生态底色。如今的徐州,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造林面积第一,林木覆盖率达3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72平方米,从昔日老工业基地的“一城煤灰半城土”,蝶变为热门旅游城市的“一城青山半城湖”。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日里,云龙湖风景区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同比增长39%。清明这天上午,记者看到路过怀古亭的游客不时有人停下脚步,观看亭史介绍或进入亭中小憩。时光荏苒,73年前的伟人号召,在这湖光山色、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致中,已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