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艺体课程。
文/本报记者 李小委 图/本报记者 秦媛
3月29日,由中国智读时代教育研究院主办,徐州普学汇志学校承办的《AI数智化转型和教育生态重构》高峰论坛活动在徐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聚在一起,共同探讨AI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教育教学重构范式,分享智能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为构建AI数智教学新样态注入新动能。
附属小学:
艺体与科创的多元生态
徐州普学汇志学校以“让AI有温度,让教育有灵魂”为理念,主动探索AI与教学全流程融合,通过构建智能题库、实时学情分析、个性化作业推送等,推动传统课堂向精准化、可视化转型,实现“千人千面、大师大家”的创新型教育生态。
活动首站,与会者走进普学汇志附属小学,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观摩之旅。62类艺体和选修课堂琳琅满目,在艺体课程成果展示区,一幅幅精美的学生画作、一段段灵动的舞蹈表演,让观摩者驻足赞叹。
“看,这是我们学校的AI体验室!”一位小小讲解员自豪地说,“在这间教室内我们可以与围棋机器人对弈锤炼战略思维,在书法临摹中感悟人机共创的美学平衡,通过编程人形机器人理解系统设计逻辑。”
在四至六年级的小初贯通班,AI实景化教学让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成为现实。在六年级数学点评课上,老师用AI数智教学系统开展教学。通过智能平台上的完成情况形成专属指示图谱,实时检测学习能力、答题速度、答题思路、正确率分析,对学习成果、学习短板可视化。
“老师以导代教,学生圈画题眼,小组合作限时过关。”在二年级的生态课堂,观摩者见证了AI赋能下的教学新样态。课堂上,孩子们围绕一道数学题展开讨论,教师则在一旁适时引导。短短20分钟,孩子们不仅完成了题目,还提出了多种解题方法。“这样的课堂,孩子们的思维被彻底激活了!”一位观摩教师感慨道。
中学部:
AI全场景教学的深度实践
从附属小学出发,与会者乘商务大巴前往普学汇志东校区中学部,继续探索AI赋能教育的更多可能。
初高中大课间操和60秒班会的沉浸式观摩,让观摩者深刻感受到德育管理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校长张传军介绍:“我们始终相信,德育管理的‘利息’完全可以转化为教学的‘本金’。”
在中学部的课堂,AI全场景教学探索成为观摩的焦点。60%正确率的题目,小组合作限时过关;30%—60%正确率的题目,合作探究、优生展示;30%以下正确率的题目,老师精讲、学生精练。课堂上,AI系统实时呈现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轨迹,知识图谱清晰可见,教学真正做到精准靶向和“一生一案”。
“以前老师讲课,我们只能被动接受。现在有了AI辅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高效了。”一名初二学生分享了他的学习体验。在“一日五读·无师课堂”中,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实施、自主考核,全程采用双师制、双日清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还创建普汇云学校,以“AI 数智赋能教育公平”为核心理念,通过构建“云平台+大数据+智能终端”教育生态,主要实现“精准教学、资源共享、教育公平”三个建设目标。以“AI 教师助手、个性化学习路径、开发智能诊断系统”等实施途径重构教学场景,赋能教师与学生。以“共享名校资源、建设资源库、区域协作网络”的方式打破资源壁垒,推动教育公平。
让教育回归“人本”
让技术赋能“精准”
从附属小学的艺体与科创课堂,到中学部的AI全场景教学,徐州普学汇志学校以AI数智化转型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教育生态重构的新路径。在《AI数智化转型和教育生态重构》高峰论坛上,张传军以《普汇AI数智赋能教学新生态的实践探索》为主题进行了经验分享。
“AI不是教育的颠覆者,而是教育的赋能者。”徐州普学汇志学校董事长时宏维表示,AI是工具,关键在“用智”而非“用机”。学校通过设备管控+智能监测双措并举,平板禁用外网功能,AI系统屏蔽直接搜题或代写,而更多的是聚焦学习场景;同时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引导学生关注思维过程。结合家校数据共享,让家长实时掌握学习轨迹,培养“AI为我所用”的能力,而非“被AI替代”的惰性。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AI应用,探索AI在学生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领域的场景化应用,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情实际,探索AI+在各学科中的深度应用。借力中国智读时代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与AI教学数智模型资料库与更多学校共享AI教学模型库,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