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憩息云龙湖的反嘴鹬(yù)。
一级保护鸟类白尾海雕。
一级保护鸟类乌雕。
一级保护鸟类彩鹮(huán)。
在桃花源湿地公园,凤头鸊(pì)鷉(tī)成为留鸟。
二级保护鸟类黑冠鳽(jiān)。
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
二级保护鸟类白琵鹭(lù)。
本报记者 甘晓妹 吴云
春分时节,云龙湖西湖的芦苇荡里,白琵鹭细长的喙如琵琶拨弦般掠过水面,长脚鹬踩着细高跷优雅踱步。观鸟爱好者杨福建屏息按下快门,这台陪伴他四年的长焦镜头相机,已记录下250多种鸟类的生命律动。收起装备,他准备再去铜山区房村转转。3月上旬,他在那里“上新”了一只剑鸻(héng)。
2024年,徐州野鸟会新增11笔新记录。截至2024年年底,这个约300人的民间观鸟团体累计在徐观测到339种鸟类,《徐州市鸟类名录2.0版》正在修订中。他们为何如此痴迷观鸟?观鸟群体的壮大,给徐州带来了什么?
从“独行侠”到“追鸟人”
一位退休工程师的观鸟笔记
63岁的杨福建观鸟4年了,只要天气允许,他不是在观鸟现场上,就是在去观鸟的路上。
2021年的冬天,即将退休的杨福建闲暇时间经常到云龙湖遛弯。冬季的云龙湖水天一色,大批银鸥、红嘴鸥、苍鹭等鸟儿在此越冬,它们或在湖面上空翱翔盘旋,或在水面追逐抢食,一幕幕生动的视觉盛宴令人惊艳。杨福建用相机记录下它们美妙的身姿,每张照片都令他久久回味。
“鸟是大自然中最美的精灵,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徐州到底有多少种鸟?”带着这个疑问,他花费十余万元购买了长焦相机和望远镜,从此入了观鸟的“大坑”。白天去野外观鸟,晚上整理照片和视频,学习相关知识,乐此不疲。
在徐州观鸟界,杨福建是位勤奋的“独行侠”。4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徐州市区的云龙湖、泉山森林公园、桃花源湿地公园,周边的农村、山野,丰县大沙河、沛县安国湖,哪里会有鸟儿出现,他就寻到哪里。
为了不惊扰鸟儿且能近距离观察,他还购买了一套迷彩伪装衣,穿上后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拍下了很多珍贵的镜头:一对凤头鸊鷉轻盈起舞,斑嘴鸭带着宝宝在水面嬉戏,几只苍鹭在冰面争食小鱼……
3月5日,杨福建在吕梁湖观测到一群数量惊人的大雁,其中有豆雁、灰雁、白额雁等,目测约有600只,黑压压地铺在湖面上,形成了极为壮观的“鸟浪”。他立即通知野鸟会其他成员前来观赏,“鸟浪”在吕梁湖逗留了3天,方才盘旋而去。
观鸟4年,杨福建发现鸟类的出现是有规律的,“风平浪静的天气,很多候鸟都是匆匆飞过。相反在台风、大雾天气,鸟儿不得不停下来栖息。所以我经常选择台风刚刚过境或大雾刚散时外出观鸟,往往会有意外收获。去年9月在吕梁湖发现了一只红颈瓣蹼鹬,这种鸟一般沿海迁徙,很可能是台风改变了它的航向。”
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及气候的变化,有些候鸟逐渐变成了徐州的“留鸟”。在桃花源湿地公园,杨福建一年四季都拍到过凤头鸊鷉。去年9月,在房村镇王庄村,他观测到一群黄胸鹀在一片芦苇荡中活跃了两个月之久。
4年来,杨福建累计在徐州观测到了250多种鸟类,为徐州“上新”近20种,仍然乐此不疲地奔波在观鸟的路上。在他看来,观鸟的乐趣就在于未知和惊喜的交织。这位曾与机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工程师,在鸟类的迁徙密码中读懂了生命的壮美。
从“观鸟热”到“护鸟潮”
全民参与的生态觉醒
“鸟儿一般在哪里睡觉?”“为什么雄鸟比雌鸟羽毛更鲜艳?”……
每个周末,徐州野鸟会都会组织一批成员到泉山森林公园观鸟,其中有退休后重拾爱好的老人,有醉心飞羽的青年,更有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他们一起在树丛中寻觅鸟儿的身影,分辨各种鸟类不同的外形和鸣声,交流分享观鸟的心得与乐趣。
徐州野鸟会会长陆宏, 2013年受妹妹影响爱上了观鸟,在她的带动下,丈夫马海军也对这些小精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2017年成立徐州野鸟会,2022年注册为泉山区野鸟环保咨询服务工作室,现在成员发展到300多人。
朱雀、黑翅鸢……很多鸟友用鸟名作为自己的昵称,有的甚至全家上阵一起观鸟。解放路小学五年级学生朱劲同,8岁开始跟随野鸟会一起观测调查鸟类及其栖息地,成了“鸟痴”,画画必画鸟,作文必写鸟,并能惟妙惟肖地学习鸟叫。爸爸妈妈因为陪他观鸟也染上了“鸟瘾”,几年来一家三口走遍了徐州市内的公园和周边的村落、林场和水库,还曾经远赴福州、河南、青海等地观鸟,一起创建了公众号、视频号“天空任飞鸟”。
别的同学假期忙着上辅导班,朱劲同却把大量业余时间花在了观鸟、爱鸟、护鸟这些事情上,并带动了一批中小学生加入野鸟保护志愿者的行列,经常结伴到泉山森林公园宣传爱鸟知识,委婉劝阻近距离拍鸟的摄影爱好者。
截至目前,朱劲同观测到并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中录入的鸟种已经达到325种,获得“新时代徐州好少年——人小力量大的环保志愿者”称号。2023年11月,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局接受国家 “教育均衡区”验收,曾用两面墙展示了朱劲同的观鸟事迹和成果。2024年爱鸟周活动中,市林管中心邀请他给小学生作爱鸟知识讲座。
“远观,不打扰,不高声叫喊,不靠近鸟巢”,从观鸟到观生态,再到身体力行保护鸟类和自然环境,成为徐州众多观鸟爱好者的共识。与保护鸟类相比,拍出的照片质量如何永远排在第二位。为保护数量骤增的金腰燕,他们曾劝说下洪村的村民不要驱赶、恐吓鸟儿;为等候曾经出现在柳泉镇一处藕田的彩鹮,他们引导田主不要喷洒农药。
观鸟不仅是一份莫大的乐趣,也是一份守护自然的责任,为城市中灵动可爱的鸟儿们保留一片生存的净土。
从“科学行动”到“城市名片”
观鸟数据里的绿色嬗变
观鸟不仅是群众自发的公民科学行动,也是鸟类学研究的必要补充。徐州观鸟爱好者们长年累月观鸟,不仅仅是为了享受亲近自然的乐趣,他们还与徐州林业部门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承担着鸟调的重要任务。
“鸟类活化石”中华秋沙鸭连续三年在徐州越冬后,陆宏和马海军成立的工作室受徐州市林业资源管理技术中心委托,于2023年至2024年对中华秋沙鸭进行专项观测,形成的观测结果目前正在审计中。
吕梁片区水库是各类鸟儿的聚集地,铜山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聘请马海军等人长期观测那里鸟儿的生存状况,一旦出现新的动向或者鸟儿有什么异常,就通过手机软件进行上报。
2024年年初,由徐州野鸟会成员协作梳理近几年的野外观察记录、查阅徐州地区鸟类研究文献,汇总成《徐州市鸟类名录1.0版》,介绍徐州的自然概况、鸟类研究简史、民间观鸟活动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况,用表格形式记录了326种鸟类的名称、国家重点保护等级、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居留型等。近期,《徐州市鸟类名录2.0版》即将出炉。
“徐州野鸟会的监测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徐州市林业资源管理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1989年我市第一次鸟类普查的监测数量是189种,2024年年底增至339种,增幅达到了79.4%,包含东方白鹳、彩鹮、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12种一级保护鸟类和59种二级保护鸟类,说明我市野生动物物种不断丰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二级保护鸟类震旦鸦雀在徐州潘安湖、九里湖等地已经成为常见鸟种。很多观鸟爱好者认为,震旦鸦雀在徐州可以从“濒危”名单上删除了。
一级保护鸟类青头潜鸭也成了徐州人的“老朋友”。大沙河、安国湖、潘安湖都有它们越冬的记录。去年年初,徐州环境监测中心在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监测到了60多只青头潜鸭种群,数量超过全球青头潜鸭种群个体的1%,符合IUCN关于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
有的鸟类虽未列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但它们的出现对徐州生境变化的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去年9月,徐州野鸟会成员月月鸟、水晶等人利用录音笔和红外相机,在徐庄镇野外监测到两只棕三趾鹑。此次发现为江苏省鸟类新记录,而且大幅拓展了棕三趾鹑在华东地区分布的北限。
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冯照军教授长期关注徐州野鸟会的观测成果。他认为,徐州观鸟爱好者通过长期监测和对当地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为政府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如今,越来越多的爱鸟人士加入其中,在观鸟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科普教育,提升环境活动保护意识,“徐州观鸟”有望成为一个闪亮的城市IP。
如今,在政府和民间的推动之下,一个爱鸟护鸟的生态文明城市正在徐州形成。每一份观鸟记录都是写给未来的生态家书,记录着工业重镇向生态文明之城蜕变的轨迹。
翻开“观鸟+”新篇
吴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先秦时,祖先们已开始观鸟。近年来,观鸟成了一项新兴的户外活动,在包括徐州的很多地方形成了一股观鸟热。
围着云龙湖走一圈,能看到很多男女老少拿着“长枪短炮”在观鸟、拍鸟。观鸟门槛不高,并非只是有钱有闲烧钱买设备的一项活动。对于更多人来说,只需要带上自己的眼睛和一副望远镜就可以出发。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显示,我国观鸟爱好者人群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已达34万人。观鸟不再只是一种小众爱好,而是逐渐升级为一种新业态。
观鸟爱好者观测的不仅是鸟类的迁徙,更是城市文明的演进轨迹。从云龙湖畔到九里湖湿地,观鸟爱好者用镜头与笔触编织的,不仅是近340种鸟类的生存图谱,也是徐州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动注脚,更是一座城市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深刻理解。
占地300亩的潘安湖鸟岛上,生活着火烈鸟、鹈鹕、秃鹫等62种、1560余只鸟类。岛上绿树成荫、水草丛生,随手可以拍到人鸟互动、鸟类繁育等和谐画面。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以上,观鸟、研学的孩子络绎不绝。去年9月,景区又引进几十只加拿大雁,推出了“大雁伴飞”项目,书写“观鸟+”的产业新篇。
当城市青年在望远镜后屏息凝神,当乡村民宿因鸟鸣声定价翻倍,一种新型生态经济正在重塑人与自然的连接方式。观鸟经济,既是Z世代的情绪解药,更是乡村振兴的密钥。鸟儿与人类和谐相处是最美的画面,发展观鸟经济则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通讯员 马海波 杨福建 班宇辉 马秀丕 范成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