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之初的淮海战役纪念馆。
淮塔破土动工奠基现场。
淮塔上的塔徽正在准备起吊安装。
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建成之初。
本报记者 周翔宇
清明将至,在这个寄托哀思的时节,城市中荡漾着缅怀与追忆的情感。在凤凰山东麓,巍峨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静静矗立,这座不朽的丰碑,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书写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承载着徐州这座红色之城的记忆。对这座地标建筑,徐州人亲切地称为:淮塔。
打开尘封档案,阅读城市过往。
徐州市档案馆现存有上世纪淮塔建设时的相关档案资料,让我们沿着档案的脉络,回顾淮塔建设的那段难忘历史。
动议兴建,铭记淮海战役伟大胜利
时间回溯到1948年末,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袤大地上,一场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大战——淮海战役打响了。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60万解放军与80万国民党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激战。解放军赢得了这场伟大的胜利,为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1949年1月26日,淮海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去,中共中央就批准了参战部队中原野战军的提议。决定在徐州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建一座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让后人永远铭记这场伟大胜利。
当时徐州刚解放不久,临时划归山东省代管。1949年5月,以时任徐州市长张北华为主任的山东省纪念革命烈士建筑委员会徐州分会成立,并决定在云龙山东麓兴建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堂和烈士陵园。
1950年1月,革命烈士纪念塔开始动工修建,人们期待着一座能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纪念塔拔地而起。然而,两个月后,因为财政困难,国家内务部关于各地烈士陵园、碑、塔等革命纪念建筑,作出了从缓建设的指示。于是,兴建淮塔的工作暂停了。
时间来到1959年2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与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协商,共同报请国务院批准,在徐州市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同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
淮塔虽然选址建在徐州,但并非只有江苏省独立完成,正如淮海战役的胜利一样,淮塔的修建也同样凝聚着周边地区的支持。
当时国务院指示,纪念塔筹建委员会可由江苏省和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共同推派代表组成,江苏省主持,同时明确了工程经费、资金拨付、基建材料问题。同年5月10日,由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及南京军区、济南军区主要领导组成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建塔委员会”成立了。
由此,淮塔的建设重新步入正轨。
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兴建淮塔
在重新修建淮塔之初,首先要明确建塔的思路。在哪里建塔?建一座什么样的纪念塔?纪念塔周边又该如何布局……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初,初次建塔时选址在云龙山东麓,是在该地址继续修建,还是换个位置?1959年5月,建塔委员会在论证并实地考察比较后,决定在凤凰山东麓修建新塔。新址靠近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过往旅客在车上即可远眺纪念塔。同时,凤凰山东麓环境幽美、地势开阔,并且与市内南郊各风景点毗邻相连,方便市民游客游览。
为了让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能够完美地承载历史、彰显英烈精神,建塔委员会面向全国征求设计方案,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方案纷至沓来。
建塔委员会综合各省意见,组织专家对选中的南京工学院设计方案进行了全面修改,并报国家内务部初审。然后,设计方案根据国家内务部的意见作进一步修改,最后将整套方案上报国务院审批。
1959年下半年,意外情况再次发生。当时,国家陷入了三年困难时期,经济情况面临挑战,开始压缩基建规模。一时间,淮塔的建设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建设要不要停?这个问题再度出现。
1959年年末,中央领导就修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问题向国家内务部转达了意见,指出“淮海战役纪念塔肯定应该修建”。淮塔建设开始继续推进。
1960年3月,国务院批准按设计方案施工。同年4月4日,建塔委员会在徐州召开第二次会议,对建塔施工分三个阶段进行了规划:首先,完成施工准备、材料加工以及土方工程;其次,开展建筑施工和浮雕刻字工程;最后,进行验收和工程扫尾工作。
这次会议号召广大建设者秉持“先烈为我们流血,我们为先烈流汗”的信念,全力以赴打好建塔工程这场硬仗。
丰碑矗立,激励后人奋勇前行
1960年4月5日,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奠基典礼在凤凰山东麓举行,建塔委员会、四省、两军区以及徐州市的部分领导和工人、农民、战士等两万多名代表参加了典礼。
同年8月,建塔工程正式开工,主要建筑主体为纪念塔和纪念馆,施工重点也是这两部分。淮塔建设期间,江苏、山东等地的能工巧匠纷纷前来出一分力,很多徐州市民也常常参与义务劳动。今年55岁的市民赵敬军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在淮塔附近栽过树,还参与过一些物料的义务搬运。
1964年11月11日,建塔委员会收到国家内务部寄来的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行草大字,有的字毛主席还写了多遍供遴选。
淮塔的碑文则是在建塔委员会1963年1月11日上报的草稿基础上,由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同原参战的中原、华东野战军部队和解放军报社等单位共同研究修改,经陈毅润笔后定稿,书法家蒋吟秋用隶书书写而成。
1965年11月6日,承载着无数人期望与心血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终于建成开放。这一天,距离淮海战役打响已过去整整17年。
淮塔高38.15米,面东朝阳,塔身正面镌刻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塔的上端,雕刻着五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枝绸带图案的塔徽,象征着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取得胜利,也象征着烈士们的精神万古长青。塔座两侧为大型浮雕,一侧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另一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豪迈雄姿。浮雕由徐州籍雕塑大师刘开渠主持创作,画面饱满、造型简洁,生动地再现了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师淮海、决战中原的宏大场景和广大人民顶风雪、忍饥寒全力支援淮海战役的场面。
有件事或许大家都不知道,淮塔塔座两侧的浮雕人物,有很多是按照“徐州模特”塑造的。不过,这些模特不是专业的艺术模特,而是因为精气神足,气质、体形都好而被选中,担任浮雕模特,共17人。他们有的人只摆一个浮雕人物姿势,有的人则要摆两三个浮雕人物姿势。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早已不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筑,如今,它不仅是人们为烈士扫墓、献花的所在,更是人们感悟革命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课堂。在这里,人们能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听它讲述从未远去的英雄故事,先烈们的热血与信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